第409章 凉州吐蕃

作品:重生之大唐中兴|作者:木子昌|分类:历史|更新:2019-06-14 23:23:00|字数:4452字

“翁长史,陛下对于凉州目前的情况很关心,之前你们虽然有奏报,但并不详细,所以希望翁长史可以仔细讲述一下。”

看着眼前二人,李磎也没客气,虽然他不懂军务,但是并没有忘记此行任务。

翁郜看了看张弘信,说道,“张司马,你说,还是我说?”

张弘信苦笑道,“翁长史,你也知道如今如今凉州的情况,还是你说吧,最多你没说到的,我补充一下。”

看到两人这表情,李磎不禁有些奇怪,目前凉州不应该比较安全吗?怎么两人如此模样?

很快,翁郜就开始为他解惑。

虽说翁郜才来凉州几年,但对于凉州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李尚书,其实如今的凉州是真的内忧外患。。。。。”此时的翁郜就像是一个怨妇,不停地发着牢骚。

听了翁郜的话,李磎对于此时的凉州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的确,凉州真的处于内忧外患中。

凉州城内的确有两万精兵,但这些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凉州城和周围,凉州所辖县一半都被温末或者吐蕃的豪族控制。

凉州北面属于温末人的地盘,南面属于吐蕃人的地盘,凉州城就夹在中间。

而且温末也不是没有大部落,其中的杜论部比较大,拥有五六万人口,带甲之士一万多人。因为游牧民族都是全民皆兵,只要是成年男子都是战士。

虽然温末最大的部落也不过一万多战士,但整个温末族群则是有着十余万人。

而吐蕃人则是有着二十余万,最大的就是六谷部联盟。

其实河西的温末人和吐蕃人没有严格的界限,即便是六谷部也不是正统的吐蕃人,严格来说也属于温末人,但这些并不承认自己是温末人,依然以吐蕃人自居。

而且吐蕃和温末族人也不是都愿意逐水草而居,有些人过惯了在城镇的生活,有不少人还加入了归义军,就连张淮鼎手下的骑兵就有不少吐蕃和温末人。

而凉州的汉人只有不到二十万人,严格来说只有十万人多点,而且其中有一大半还被吐蕃化。

其实从这数字就可以看出,凉州的局势有多恶劣。

“李尚书。”作为在凉州待了二十来年的张弘信对于凉州的情况最有发言权,“如今的凉州局势真的不太妙。张淮鼎想要回去夺归义军节度使之位,他的军队有一万八千人,其中骑兵一万三千人。

他若是要回沙州夺取节度使之位,这一万三千骑兵势必会带走,很有可能剩下的五千步兵也会带走。

这样一来,凉州的军队只有四千人,其中只有一千骑兵。

靠这样的兵力,我们是守不住凉州的。

别说温末人会动心,六谷部的吐蕃人和其他各县的吐蕃豪族也不会放过这个可以占据凉州的机会。”

说实话,李磎也没想到凉州的局势会这么严峻。

凉州作为河西第一大城,肯定不能让其落入吐蕃人或者温末人之手,否则河西战略就会遭到重大的打击。

可李磎并不是武将,对于这种事一时也不知道怎么拿主意。

“李尚书,末将建议出兵灭掉杜论部,震慑凉州的吐蕃和温末人,然后再向安西大都护府以及朝廷求援。”一旁静静站立的李文忠开口建议道。

“灭掉杜论部?”

张弘信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小将,有些惊讶,或者说是觉得好笑,在他看来对方有点痴人说梦,甚至自不量力。

“这位将军,你可能不知道杜论部的情况。杜论部是温末第一大部落,人口五六万人,这些游牧民族都是全民皆兵的,意味着他们可以拿出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军队,而且还是骑兵。

在张刺史率军撤走后,以凉州的兵力根本无法发起进攻,除非朝廷增派援兵。”

李磎也觉得有些草率,“李指挥使,本官觉得张司马说的有道理。”

李文忠摇了摇头,“李尚书、张司马,你们说的或许没错,但那个时候温末人肯定会有所提防,甚至部落之间还会联合起来。

现在不同,我们刚到凉州,杜论部也不会想到我们会在这个时候攻打他们。

我的手上有两千骑兵,从兰州出发前,安西大都护府派了一千骑兵。只要张淮鼎把他的五千精锐骑兵派来,八千精骑足以对付没有防备的杜论部。

只要灭了杜论部,温末人就会老实下来,六谷部也得掂量是不是要跟朝廷作对。”

“不可能,张淮鼎不会借那五千骑兵的,那可是他这几年花费了很大财力物力打造的。而且他还要用这五千精骑作为底牌去夺取归义军节度使,不可能借给朝廷。”翁郜直摇头,他也觉得李文忠的想法有些异想天开。

“事在人为不是吗?之前朝廷收复陇右,张淮鼎就派了数千骑兵相助,这次为什么不行?

而且翁长史也说了,他意图夺取归义军节度使,若是没有朝廷的支持,他能成功吗?就算是成功了,到时候名不正言不顺,他的节度使之位能坐稳吗?”李文忠反问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重生之大唐中兴》,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大唐中兴第409章 凉州吐蕃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生之大唐中兴第409章 凉州吐蕃并对重生之大唐中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