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十六霸主(一)

作品:血之孙吴|作者:布鲁斯老爷|分类:历史|更新:2023-06-24 08:01:55|字数:4526字

“咳咳……如今这天下间,在老夫看来大致有十六位霸主,若是将他们派个座次,大致如下:

第十六位,前赵刘渊。

前赵(304年~329年),亦称汉赵,十六国时期列国之一,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

304年11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国号汉。

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

309年,迁都平阳。

310年,病卒,长子刘和即位,被庶弟刘聪篡位。

313年,刘聪夺取洛阳,俘杀晋怀帝。

316年,灭亡位于长安的西晋残余势力。

318年7月,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立。

八月,靳准发动平阳政变,杀刘粲,镇守长安的中山王刘曜发兵攻打靳准。

十月,刘曜带军行至赤壁(关中的)后登基称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国号为赵。

与此同时,石勒起兵反叛,自称赵王。

自此,汉赵丧失东土,赵帝刘曜独存西境。

史家为区分,将关中的刘氏赵连同刘渊所建的汉,即将稍前的(屠各)刘姓政权统称为前赵,而将随后的石姓赵称为后赵。

此后,刘曜、石勒常常相互攻伐。

由于刘曜在关中地区对各民族采取高压政策,加上治国无方,一味征战,国势日颓,石勒则控制了河北广大地区。

329年初,前、后赵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被后赵擒杀,汉赵主力被消灭。

329年,后赵军乘胜西进,前赵太子刘熙弃长安而奔于上邽。

九月,后赵石虎攻克上邽,杀死刘熙及文武百官,汉赵政权灭亡。

前赵政权在鼎盛时期,实际占据关中、河套、并州。

但在刘渊死后,其后继者无力掌控石勒,这使得汉赵分裂,故排在十六。

………

第十五位,成汉李特。

成汉(304年~347年),十六国政权之一。

西晋末年,天灾人祸横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

297年,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团南下汉中。

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

第二年(303年),李特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城死守,李特战死。

之后,其弟李流继续带领流民作战,但在次年病死。

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十月,自封为成都王。

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

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

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

李寿生活奢侈荒淫,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

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

347年,东晋将领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成汉皇帝李势投降。

349年,成汉的残余势力被晋朝消灭。

成汉势力从无到有,虽然只占据益州,但却占据了足足四十六年之久,故排在十五。

………

第十四位,后赵石勒。

后赵(319年~351年),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共历七帝,享国三十三年。

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自称赵王,史称后赵。

公元329年,石勒灭前赵。

次年,称大赵天王;不久,登基称帝。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驾崩。

次年,其侄子石虎篡位,称居摄天王。

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邺城。

建武三年(337年),石虎称大赵天王。

太宁元年(349年),石虎称帝,同年病逝。

石虎非常残暴,杀人如麻;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使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悲苦。

石虎死后,诸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冉闵坐大揽权,因胡人不愿为己所用,下令屠杀羯胡和不支持自己的人。

冉闵于350年称帝,诛杀石氏子孙,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同时,石虎之子——石祗也在襄国称帝,内战全面爆发。

永宁二年(351年),石祗被手下大将刘显所杀,后赵灭亡。

刘显在襄国称帝,被冉闵攻杀。

前燕乘这场内乱兴兵南下,杀冉闵,冉魏灭亡。

石勒灭前赵后,占有了除河西、辽西、辽东以外的整个北方地区,与当时的晋朝残余政权——东晋形成了实际的南北朝对峙局面。

后赵前期,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人。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

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及荆州和幽州部分地区。

此外,后赵的国号——赵,就是表示继承了西晋的金运正统,是为水德,这也体现了其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血之孙吴》,方便以后阅读血之孙吴第857章 十六霸主(一)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血之孙吴第857章 十六霸主(一)并对血之孙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