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朝中动向

作品:北魏武侯|作者:青山隐影|分类:历史|更新:2023-03-19 01:13:57|字数:6084字

“不过是一时失察而已,何须写什么请罪折子。要说有罪,这衙中上下都皆该向陛下请罪。更何况要不是您当机立断派李捕头弹压地面,说不得城中会弄出更大的乱子。”

赵惇苦笑道:“若是真惹出更大的乱子,老夫的罪责就更大了。”

说完赵惇又叹了口气,仰头望着屋顶。

“老夫已经年迈,前途已然是无望。这一任郡守便是老夫最后一程了,之后本就准备乞骨还乡颐养天年。那么一切罪责过错都由老夫承担,也算是临走之前为你们做的最后一点儿事了。”

程起默默的看着还在仰头沉思的赵惇。

过了一会儿,赵惇在悠悠的再次开口。

“你也该听说过老夫的一些过往,知道老夫以前也算是个能为民做主的能臣干吏,到这里做郡守并非是为了贪图享乐。之所以在任上无为而治,将郡内事务皆放手于你等,本想着在郡守之位上再替你们看护一时,尽量让你等多历练一番。也算是对你们的爱护,哪曾想竟出了此事。”

顿了顿,赵惇又道:“沈常侍嫉恶如仇为民做主,此事没错。曹家兄弟作恶多端,老夫难道不知吗?老夫是想着留给你,也好让你将来收取民心,为你所用。如此盘划,也没有错。可错就错在让沈常侍遇到了曹家兄弟。

前几日街头上发生的打斗,便是曹家豢养的打手与昨日沈常侍的那位侍卫发生的冲突。”

程起默默的听完赵惇的这番话,躬身行礼道:“郡守如此爱护,下官等感激不尽。”

赵惇摆了摆手,呵呵笑道:“罢了,罢了。你先去吧。老夫还是写我的请罪折子去。”

程起张张嘴,却又说不出什么。

沈常侍是出京办差,回去后定要将这路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回禀。何况她身边还有一名陛下派出的侍卫,所以这件事根本瞒不住,必须要上报朝中。

否则陛下若是见不到许都方面的奏报,肯定不满。下旨斥责的同时,定会派遣监察御史。

到了那时,朝廷的责罚就要重的多了。

而赵惇此时主动上书,相当于把责任自己扛了过去。朝中对于衙中其他人的处罚就会小很多。

将已经染了墨迹的奏疏揉成一团。赵惇拿了一本新的过来展开,继续说道:“朝中缺人。老夫辞官以后,未必有人来接管这郡守之职,很有可能会提拔你为代郡守。建升呐,你可要好好干。你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程起有些感动的躬身行了一礼。

“多谢郡守。”

赵惇看了程起一眼,挥了挥手。

“你去吧,莫要打扰老夫写折子了。”

程起躬身退出了公事房。

仅过了两日,赵惇的这封请罪折便到了杨恪的手中。

御书房中,杨恪端坐与龙案之后看过这份奏疏之后,哼了一声,将之扔到一边。

“身为一郡太守无所作为,竟是舞文弄墨过的倒是逍遥。城中出了此等恶徒,不尽早捉拿留着要干什么。等着给他送孝敬?”

身旁无人敢于答话。

杨恪又从一旁拿出两封已经拆开的书信。一一展开又看了一遍,面带赞赏。

这两封信全都是杨霖所写。将这一路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和穆建明的一些对话,全都向杨恪奏明。

“让太子出去走一趟确实不错。离京不过十余天的功夫,竟是长进了不少。懂得了趋势借势,更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最让杨恪满意的是杨霖所说的天人感应之说。

就像杨霖信上所说的,作为君王使用天人之说,强调皇帝乃上天旨意应命而生,代表天地来治理这一方世界的苍生百姓。可若是臣子把一些灾害与天人之说绑定在一起,指责天子无道,上天示警,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杨恪作为一个还算贤明的帝王,自是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太子竟也能体悟道这一点,将来对于皇权的把握,对于臣子的掌控也就能更容易些。

在杨恪看来,杨霖有这种认知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此后再无所收获,那也是值得的。

常迶在一旁道:“太子本就聪慧,又跟在陛下身边数年。此番外出历练,见识也就多了。待殿下回宫,当令陛下刮目相看。”

杨恪哈哈大笑。

自家孩子有出息被人夸奖。就算是帝王也免不了老父亲的那种得意。

“不过沈家那丫头竟也是了得。这些都是她提点后,太子才有所悟。朕现在越来越觉得,那丫头将来若能为后,必会辅佐太子成为大魏的一代明君。就是……哎!”

一旁的常迶却不敢接话了,这话没法儿接。冀北侯家里是什么情况,谁都知道。

“算了,此事再说吧。让褚相和成康铭速来见朕。”

不一会儿两位重臣联袂而至。

杨恪将赵惇的奏疏递给二人。

“两位爱卿,此事你们如何看?”

褚如朋和成康铭二人谁都没有说话,轮流看完奏疏之后,成康铭才道:“为官一任,替陛下牧守一方。却如此不作为,此人应该严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北魏武侯》,方便以后阅读北魏武侯第200章 朝中动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北魏武侯第200章 朝中动向并对北魏武侯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