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军器

作品:风起明末|作者:罗小明|分类:历史|更新:2024-05-09 03:59:50|字数:8126字

一个工就是指一个工人忙碌一天,九十个工一副甲的意思,就是指制作一副甲胄需要一名工人工作九十天。

如果多个工人同时制作,自然是会完成的更快,但是所用的工是不变的。

因此一般在说制作时间的时候,都是说多少的工。

“不过大哥说的那种,要一次性冲压做出的那种胸甲,薄先生说还需要一些时日改进和完善。”

对于汉中卫军器局的投入,可以说是如今陈望领下最大的一笔开支。

如今的汉中卫军器局的体量早已经不是最初的时候可以比拟,工匠的总人数原来的两百余人变成现在的一千余人。

随着规模的日渐扩大,原先的制度也不再适用。

现在的军器局已经是被分成了三厂:武器、甲胄、火炮。

各项武器由专门的工厂负责制作。

除去工厂之外,武器实验室和研究所也建立了起来,由薄珏负责管理。

工厂内的学徒学校也建立了起来,开始系统化的培养工匠。

军器局目前的地址还是原先的一开始设下的汉中卫右千户所境内。

不过却已经不是在汉中卫右千户所的城内了,而是移到了汉水的水畔。

因为对于水力的利用,制作的时候自然离不开这些机械,所以最后军器局的地址也因此更改。

军器局现在设在千户所南的汉水的水畔,在一条支流的原址之上,挖掘了一条人工运河,沿着运河兴修了大量的水利机械和工程。

为了保障军器局的工匠的安全,同时防止技术泄露和隐秘,陈望后面下令修筑城墙,将军器局保护了起来。

军器局实际上已经是成为了一座小城。

军器局一千三百多名工匠的住所也都被搬到了城内,他们的家人自然也是和他们住在一起。

他们的出行也都被限制,限制在军器局的周边,不允许离开汉中卫右千户所的辖区。

军器局城的占地规模几乎和千户所城不相上下,毕竟其中存有大量的工坊和仓库。

而且在防护上面甚至更甚至于千户所,说是小城,其实更趋近于是军事要塞。

在军器局城内,驻扎了超过一千的兵马,这里是汉中府内部戒备最为森严的要塞。

“军器局现在处于是全力生产的状态之中,不过因为军器局此前大部分的工艺都采用了水力的原因,汉水水位下降也导致了军器局的产量收到影响,下滑了不少。”

旱灾不仅仅对于田地的收成产生了影响,对于军器局的武器制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除去火炮制造厂暂时不用水力器械之外,现在汉中卫军器局内,无论是钻磨铳管还是盔甲,亦或是打制武器,都离不开水力器械。

“武库里现在有明甲三千三百五十四套,海誓铳一万一千两百九十四杆,三斤炮计有七十九门,五斤炮计有十二门。”

“军器局如今年可产明甲五千四百套,海誓铳年可产一万八千杆。”

原先军器局制作都是布面甲,一副甲用工只有五十工左右,所以一个月可以产差不多三百领。

不过后面陈望下令舍弃布面甲,全力制作明甲。

相对于布面甲而言,明甲的防护自然是要更强一些,但是缺点则是造价更贵,用工也更久,还有便是不能够抵御寒冷。

但是这些缺点在陈望这里并不算是缺点。

陈望如今并不缺钱,手底下的工匠也不算少,而且还在不多的增多,有水力锻锤的帮助,制作明甲的速度也只会越来越快。

不能御寒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到了北边,可以穿戴御寒的衣物。

而布面甲这种长身甲,在七八月的南国,军卒穿上就跟在蒸笼里一样,热不可奈。

综合种种,所以陈望最后下令军器局只打制明甲明盔,不再制作布面甲这样的暗甲。

“还是少了些。”

陈望眉头微蹙。

这个数量对于一个军镇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但是对于目前陈望所拥有的势力来说还是不够。

这也让陈望越发的想要水里锻锤可以冲压一次性的胸甲。

整个汉中镇,军中目前布面甲和明甲一共有一万七千余副。

其中明甲有三千两百多副,其中两千副在新编的近卫骑兵营中。

另外千余副则是在各营之中,基本都是将校的亲卫骑兵穿戴着,还有就是中高层的军官穿戴。

布面甲有一万四千多副,是普通的军卒的标配。

锁子甲有差不多五千余副,不单独发放,一般是发放给穿戴明甲的军兵穿在内里。

这样就可以快速的武装麾下的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现在武库之中的甲胄数量远远不够,就算是全部取出来,也只够是武装他麾下六成的兵马,还有四成都是处于无甲的状态。

“周边的工匠都收拢的差不多了,培养新的工匠要的时间很久,军器局短期内产量已经是提不上去了。”

汉中卫军器局作为一个卫所的军器局,已经是严重超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风起明末》,方便以后阅读风起明末第三百六十八章 军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风起明末第三百六十八章 军器并对风起明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