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中原大战

作品:明末阴雄|作者:多极世界|分类:历史|更新:2020-01-29 17:53:00|字数:8152字

除开防守均州,宜城,商南等地的兵马,高迎祥手里可以用来和熊文灿决战的兵马,已经快接近十三万人了。

其中有五万是他的嫡系精锐,都是经历过战事的,四万多新兵,其余的全都是前来投奔的各路杆子,水匪,山贼,以及其他一些农民军队伍。

这些兵马之中,差不多有两万是火铳兵,还有各式火炮近百门,实力极为凶悍。

一时间,小小的南阳府,聚集了双方近三十万大军,大战一触即发,而这场注定爆发的中原大战,毫无疑问将影响整个中原局势。

如果闯军获胜,那么其声势将会进一步壮大,其他各路农民军,也将主要或者被动的纳入高迎祥麾下,高迎祥的实力将会进一步壮大,而朝廷在短时间内,将无法再集结一批能与之抗衡的兵马,闯军就可以以南阳盆地为依托,南下攻略湖广,西进关中,北上中原,形成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

而如果朝廷获胜,那么就可以乘胜追击,将闯军赶尽杀绝,然后携大胜之威,回头扫荡河南和山西地区的其余农民军,不出三个月,便能彻底扫清为祸大明数年的流寇之患。

所以,这一战对崇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如何,这一战都一定要胜利,哪怕时间长一点,耗费的粮饷多一些,都一定要让这一战打赢。

而且崇祯皇帝也相当有信心,除了熊文灿手里的十五万大军,他还有一张底牌,那就是范景文手里的那支兵马,他们将会给予流寇沉重的一击,这可是崇祯下了血本培养的一支军队,凝集了他大量的心血,注定不会让他失望。

可以说,崇祯皇帝现在全部的注意力都在中原这场大战上面,对于多尔衮诚意十足的谈判,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虽然他很是心动,但现在什么实际上的行动都没法做。

不过崇祯也不是什么表示都没有,在山东的锦衣卫和东厂番子获取了不少情报,崇祯派人把这些跟天策军有关的情况,全都送给了多尔衮。

现在只能希望多尔衮能多支撑一段时间,抗到中原大战结束,到时候朝廷的军队就能腾出手来,直接进攻天策军的老巢了。

对此,孔有德虽然不知道崇祯和多尔衮之间的龌龊,但想想都知道,自己成为了他们两方的敌人,他们联合起来是必然的。

但他对此并不在乎,别的不说,以留守山东本土的第三第五军团,还有四个守备军团,各地的治安队,税警总队,哪怕朝廷调集三十万大军来攻,这些兵马也足以支撑两个月,等到主力大军渡海回援。

更何况安插在伏牛山,桐柏山和太行山地区的天策军山地军团的三个师,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实力也迅猛发展,每个师都有近两万人的兵力了,随时可以从明军的后方出击,洛阳,开封,太原这些大城池,都在他们的进攻范围之内,只要探查到这些地方兵力空虚,随时可以占领这些军事重镇,让明军自顾不暇。

更何况,现在还有高迎祥顶着,通过辽宁商号不断给高迎祥输送武器弹药,他们的战斗力将会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崇祯想解决他们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至于闯军击败朝廷,然后占据中原,与天策军分庭抗礼的情况,孔有德完全不担心,闯军能维持现在的战斗,除了组织和兵员训练上的优化之外,最大的来源就是先进的武器盔甲,尤其是那些火炮和精良的鸟铳。

到时候直接掐断他们的武器供应,打不了几场,闯军就只能回到冷兵器作战的时代了,击败他们易如反掌。

现在,局势的发展完全在孔有德预料之中,而天策军的展现也在稳步推进当中,推进速度并不算快,要的就是一个稳字。

各部齐头并进,没有哪一部是太过突出的,如果某一部进展迅速,那么他们就会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等待其他各路兵马也推上来,然后再开始下一步的行动。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防止突出部被鞑子集中兵力直到,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毕竟这辽河平原上,非常有利于鞑子骑兵的突击,防患于未然总是没错的。

七月初八,叶赫军团攻下永宁堡,威远堡,下一个目标就是安乐州,三日后,第一第二第四军团,攻陷了长宁堡,长林堡,长定堡,鞍山驿,兵锋直指辽阳。

东江军团第二师,在吴克金的率领下,沿着九连城,汤站堡,凤凰城,通远堡推进,一路上势如破竹,七月十四日,成功拿下威宁营,然后向东向西清扫残余的鞑子,只要是鞑子的定居点,高过车轮的男子全杀光,女人和孩子集中起来,运送回后方大本营。

而他们的东侧,许尔显率领的东江军团第一第三师,以及两万朝鲜仆从军,在七月十日成功攻克石灰窑堡,七日后,当年刘挺东路军惨败的阿里布达岗,也被成功拿下。

当年刘挺率领明朝联军两万余人,在阿里布达岗遭遇击败杜松和马林两部大军后回援的努尔哈赤主力,两万大军全军覆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末阴雄》,方便以后阅读明末阴雄第851章 中原大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阴雄第851章 中原大战并对明末阴雄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