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战时陪都2

作品:抗战之战地记者|作者:一只黑色钢笔|分类:军事|更新:2023-05-06 08:21:26|字数:6162字

暴日倾其海陆空军之力,连环攻击,阵地虽化煨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

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国自决定抗战自卫之日,即已深知此为最后关头,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信义与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

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大部分政府机关和军事统帅部仍集中于武汉,华东撤退过来的资源加上武汉原有的轻工业基础,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政、经济的中心。

国军于民国二十七年初调集一百余万部队,沿河南、安徽、江西、浙江一线布置防线。

日本也于5月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将国内兵源悉数调往武汉战场,目的是消灭国军主力并结束对华战争,本土仅剩下一个近卫师团驻守。

10月24日,日军攻陷武汉,中国空军耗损过半,海军在长江上被消灭。

自此,国民政府才算是完全迁移至重庆!

常校长于民国二十七年12月9日与军事委员会从桂林转赴重庆。

民国二十九年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确认重庆为「陪都」,同年11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亦将首都迁往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将重庆定为首都。

国民政府迁都后,重庆从一个西南地区的工业城市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但同时,重庆也承担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由于地势阻挡,日本陆军无法进入四川盆地,遂改变战略,民国二十七年12月起,日本陆军使用新型伊式重轰炸机对重庆展开为期五年的「战略轰炸」。

至民国三十二年8月轰炸战略停止,重庆市区大半化为废墟,死伤约共6.1万人。

这就是近代重庆成为全国中心的曲折经历和悲惨遭遇。

不得不说,在如此险峻的情况,重庆承托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当中的重要后勤。

但同时,国民政府的内迁也给重庆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有了质的飞跃。

当范文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就被这座城市的江湖豪气给深深吸引了。

他们落脚的地方正是重庆着名的码头,朝天门码头。

朝天门码头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

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

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

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南宋(1127-1279)偏安临安后,时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故得名“朝天门”。

朝天门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

范文林站在码头中央向深处望去,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

码头上人声鼎沸,船号声络绎不绝,光膀吆喝的,西装革履的,各色人群穿插其中。

此时随着国民政府的逐渐迁移,已经有不少的产业先行到达了重庆。

“这便是重庆吗?”范文林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喃喃的说道。

喜欢抗战之战地记者请大家收藏:(www.xtyxsw.org)抗战之战地记者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抗战之战地记者》,方便以后阅读抗战之战地记者第405章 战时陪都2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抗战之战地记者第405章 战时陪都2并对抗战之战地记者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