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士绅的地不能收

作品:大明成化:朕就是昏庸之君|作者:五与六|分类:历史|更新:2023-07-19 10:26:59|字数:4300字

第142章 141.士绅的地不能收

“秦修秦渠和灵渠,汉有漕渠和六辅渠,龙首渠,成国渠,白渠,六门陂这些。

三国重视水利,隋代开通广通渠引渭水直达潼关,宋代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修缮河堤,两岸种杨柳。元,设都水监和河渠司,洪武八年,三万人修黄河决口的地方。”

待吴俊说完,看向朱见深时。

“朕纵观前朝,兴修水利,未雨绸缪应该说是“抚之于未流之先”的根本保证。

粮少百姓贫,百姓贫就会远离家乡到处闯荡,离了故乡随处都可,秦朝商鞅变法,就是奖励农耕,秦采用李斯建议,把上农除末作为基本国策。”

说话间,怀恩禀报:“陛下,李阁老他们到了。”

朱见深示意吴俊退下。

“臣见过陛下,荆襄有奏,抚宁侯病愈,已收复四县县衙,臣特向陛下禀报此事。”

“朱永没有辜负朕之所托。”朱见深道:“来人,赐座。”

“谢陛下。”商辂躬身道。

“谢陛下赐座。”

李贤几人谢恩后落座。

朱见深把自己近来写的安置流民具体策略从盒子取出,翻来那本小笔记本看了看。

这是他每次有觉得不错政策时,会记下来推演。

“宋董曾提出,流民如水之流,治其源则易为出力,遏其末则难为功。

如果我们让百姓生存或者迁移的地方轻徭薄赋,赋税宽松,百姓自然愿意重回故地,安土重迁。

如果叛乱平定,朝廷最该为食不果腹,经历战乱的百姓寻找一处可以安定的居处,同时减免赋税,以此引流落他乡的百姓回归土地。

并给他们分划土地,连续三年发放粮种,农具,耕牛,兴修水利。

这是其一,具体如何实施,内阁给个办法出来。

第二,李学士,你在吏部,整顿吏治,尤其是县,乡官员,这些人接触百姓,他们一旦出贪官污吏,百姓受害最大。

为了避免官吏任意加税,翰林院和户部,给朕编写一本《成化赋役》,还有《成化官吏督垦荒地劝罚规则》,开垦荒地多少,也要正式作为考核官吏政绩的一部分。

朕会让吏部每一季选出佼佼者,加以奖赏,但是若是谁敢冒功冒领,投机取巧,一旦发现,凌迟!

各部裁撤无用官职,严查贪污,减轻百姓赋税,如果官吏假公济私,陷害忠良,剥削百姓,导致富者不自安,贫者不自存,百姓逃亡自然不能避免。”

李贤与商辂等人并未反驳,只是静静听着。

陛下所言很有道理,这两样确实该抓一抓。

“周洪谟,户籍登记,户部籍天下户口置户贴,如今户部已经对此事荒废轻视,要重新重视。

加强在防止假冒,伪造这些方面的政务处理,继续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铃记,籍藏户部,贴给百姓。

令有司点闸比对,有假冒,不合者流放充军,官员隐瞒者,斩!这次荆襄的府县在叛乱结束后,认真监督。

两京十三省三年一次编审,不能懈怠,李学士你们可有要补充的?”

商辂虽然没有说话,但他一直在认真听着,这会儿听到朱见深问,觉得大致是这样,但有些小问题,需要再单独拿出来商议。

“还有,备荒,这次粮仓一事,朕思来想去,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用来储备,救济灾荒就不能实施。

要在粮食丰收时,朝廷买粮储存起来,灾荒时,或者遇到旱灾这类,都可以用上。

到了秋天,再继续采买存积,这直接由各府县继续管理。

北齐的义仓,五代后周惠民仓,我朝常平仓,社仓……除此之外,针对荆襄叛乱,还要对流民赈济和留养,这些到后面再说。”

彭时道:“臣赞同,只是荆襄流民叛乱平定后,百姓的田地该如何安置和划分,毕竟这次灾祸,导致百姓的良田和秧苗被毁,许多田地已经无主。

无主之田朝廷不干涉,百姓必定会抢夺,到时候又容易生祸端。

战乱一旦平叛,首先就是流民和百姓的土地问题,请陛下给臣以明示。”

原本彭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听到朱见深对流民一些问题的整治策略,觉得考虑周到。

因此他想听一听对流民土地,陛下会如何安置。

李贤望着朱见深,眼神里也有许多赞许。

“朕以为,荆襄叛乱结束后,田地已经没有章程,荆襄所有土地,无论是流民,还是士绅官员。

所有的土地一律由朝廷收回,再按照每家每户的人数,划分亩数,再把良田和薄地,洼地这些,按照基本均等方式写在纸上,以抓阄的方式打乱。

比如,抓阄抓到良田多的百姓,就要分洼地,抓到薄田的,也会有良田洼地皆有。

绝不会出现良田皆为士绅有,薄地洼地都是流民百姓,这样不行。

还有,一旦朝廷重新划分,这就是皇庄,谁敢占地抢地,朕第一个先剁了他。

这是大致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成化:朕就是昏庸之君》,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成化:朕就是昏庸之君第141章 士绅的地不能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成化:朕就是昏庸之君第141章 士绅的地不能收并对大明成化:朕就是昏庸之君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