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往事

作品:三月清明祭|作者:铁韦|分类:其他类型|更新:2023-06-08 20:36:21|字数:8844字

甜酒往事

铁韦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甜蜜的往事片断。都有一个隐匿在灵魂深处的寄托。

我最深记的是故乡的甜酒。那种刻进骨子里的沁香令人回味无穷。甘甜无比。

幼时家贫,年节里母亲总要攒几升糯米,给我们做上一窝甜酒。万分没糯米用粳稻米也可以,只是没有糯米的软香。那时生产队里是种有粳稻的。游水糯,农垦五八等是当时优良的晚粳。湖区内垸易涝渍,种的水稻就耐涝些,游水糯禾杆很高,有一米多。水淹时,只要没过顶,禾杆浮在水面随波摇荡,就像在水里游一样。游水糯不是纯粹的糯米,它其实是一种粳稻,只是米粒圆长光滑,米质横链多,糯性强。所以农家就根据其性质特点称呼它为游水糯,是一个遗传品种,洞庭湖围湖开荒的年代就有了,晚粳农垦五八是农科所培育的新品种,糯性比游水糯强,禾杆低矮,产量高于游水糯,大概有五六百斤一亩,当然这是好的年份,如果天灾虫害多,两三百斤一亩也是有的。游水糯和农垦五八是完全可以做甜酒米的,哪年糯谷收成差,队上就会以它代替糯谷分绐社员,我家是队上的特困户,每年分到的糯谷极少,所以就常常以粳米来做甜酒。

做甜酒很有讲究。有一套齐全的工艺。母亲的手艺不知传承何处,从记事起,她就会好多东西。

先是将米上泡一晚,吸透水。待米泡得圆滚饱满成水青色时捞起。淘尽沥干,放入甑里,甑是一种像木桶一样的蒸饭用具。底下有透蒸汽的条缝。红白喜事,乡间都是用甑蒸饭。甑蒸饭很好吃,饭粒不粘,硬而不嗑,香气扑鼻。现在的所谓木桶蒸饭其品质是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

做甑蒸饭米粒不能压紧,米自然流平。盖上毛巾或白布。

锅里水不能多放,多放了米饭糊住底缝。那饭就蒸不熟了。有乡邻不信邪,水多放了,结果蒸了一天,下面的米煮烂了。上面的还是夹生饭。

所以放水千万要注意。

一般离底一公分左右,一公分搞不清,就用手指比划下,一指厚的间隙空间。这样水汽就可透过气缝进入米中将米蒸熟。

蒸米一般用柴火灶大锅。那年月家家都是土灶,用土砖泥浆砌成。一个小队都有个把两个泥水匠。泥水匠这活不像木工要一两年才可学成。

泥水匠三个月就可出师。如果不是严格的讲,几乎队上一半劳动力都可砌砖盖房。土灶容易砌,但要省柴易火少烟就是个技术活了。我家的土灶是母亲照着队上最省柴的刘会计家的灶砌的,刘会计家也是困难户,一家大小十一口人。就是吃粥也能把家吃穷,因此老刘家的孩子们也是面黄饥瘦的样子。我家的灶能放两口老天锅的,一个大的,一个小一点,老天锅是洞庭湖一带对大口铁锅的称呼,其含意是大,大得像天一样,当然这只是形容。老天锅家家都有一口,有的还有两口,老天锅平时用来煮猪食。那年头家家都是喂猪养鸡的,这是社员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年节日或红白喜事用来煮饭,熬汤炒菜。还可用来酿甜酒。

米饭蒸熟后,用碗装出来一些给家人尝,有条件的加上一勺古巴糖,古巴糖是一种褐色的粗制蔗糖,据说当初来自古巴国,后来人们仍就把这种褐色蔗糖习惯的称着古巴糖。洞庭湖一带有几个糖厂。茶盘洲,千山红,大通湖等农场都有场属糖厂。生产的蔗糖销往省内外,效益很好。不过那都是过去的荣光。今天早己一去不回,它如众多的地方企业一样,只剩下一地破败萧条。

将蒸好的米饭放在竹子编织成的筲箕上摊凉。再拌上甜酒药子,甜酒药子是邻队老曾家买的,五分钱一个药丸,可酿九斤米,一般人家一粒足够,曾家祖传的技术,很牢靠,从来都没有因药子的问题而坏了米饭。小孩子们都是围着做甜酒的桌子欢快地转的,天真而又简单的希望。

酒药子和米饭拌匀后,将椴桶子洗干净。主要是洗掉盐渍,因为酒药菌最见不得盐,盐会杀死药菌的。装桶时一层米饭再撒一层捻细的药沬。装好以后。母亲将装满米饭的椴桶子抱着放入灶台老天锅里。装有米饭的椴桶子很沉,现在回想起来大约有三十多斤,那时母亲年轻几十斤不在话下。不像后来老了走路都喘不过气来。

放进锅里的椴桶子周边填满旧衣旧袄之类的。我家穷,旧衣旧袄都是不能浪费的。就填上稻草,纳紧,再压上几口土砖。

完了,在灶里放一点火种,放上瘪壳子。瘪壳子就是没有米粒的稻谷,那年头化肥农药稀缺,稍微有点气候影响,稻谷就受影响。谷粒就不籽实。空壳多,空壳在风选稻谷的时候会被风吹在一边。

队上分谷的时候就顺便把瘪壳子也分下去。冬天冷,社员家就靠着这煨脚取暖。用煤炭取暖,那是不可能的。一个是要票,二个是要花钱。即使有一点钱也难买到的。。农民是没有这个票的。票只有国家干部才有的。供销社有关糸的也可以弄到。其实我家是有点关糸的,大姨父就在区里供销社当着经理。那年代的区供销社经理很有权威的。所有的物质都管着。小到针线,大到单车手表缝纫机。农药化肥,经理都管着。但大姨父有点嫌弃我家,父亲黄胆肝炎病卧在床,一家大小六口人。就母亲一个劳力。虽然我和姐姐也放学回来去队上挣工分,但几岁的小孩能挣多少工分,一分工就不错了。我干不了太重的体力活,我就捡猪屎牛粪,捡了好几年猪粪。那时社员养猪都是散养的。队上有好几个同龄仔捡猪粪,都是困难户家的孩子。我感到奇怪的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争吵过。也许是农民质朴的观念遗传吧,坚持本份。非已所得不奢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三月清明祭》,方便以后阅读三月清明祭甜酒往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月清明祭甜酒往事并对三月清明祭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