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烧钱的科研!忙碌的徐少!

作品:重生徐江独子,我绝不下线|作者:火燑|分类:都市|更新:2024-04-02 03:35:09|字数:9128字

如今。

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首次点火成功,并且还稳定运行了520秒,自然格外振奋人心。

它的成功,不仅意味着龙国可以造出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还象征龙国攻克掌握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

在航天工业领域里,完全已经达到了国际第一梯队的先进水准,比原先的科研计划提前了整整十年。

想想在另一个世界。

都2013年了,国内才正式启动220吨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工作,准备用于重型运载火箭。

仅仅只是直径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就耗费了很多年才搞定大尺寸不锈钢部件的扩散钎焊技术。

直到徐雷穿越前一年,也就是2022年,该型发动机才完成了点火试车,距离正式定型交付使用,都至少还需一两年。

然而在这个世界……

现在的龙国,在2003年年末,却已经成功完成了150吨级氢氧火箭发动机的点火试验。

虽然只是150吨级,比起米利330吨级,还相差很大,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重大成就。

在徐雷看来。

这款火箭发动机的研发成功,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

那就是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建议没错。

调整科研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用成功的案例,验证了新科研模式。

那么从今往后,科研效率必将大大提升,各种成果将接连不断。

“150吨级已经成功了,200吨乃至300吨级的,还远吗?”

范明远看着徐雷,哈哈大笑。

这一刻,他开心的像个孩子似的。

“瞧你这高兴样,又不是正式定型了!”

徐雷瞥了一眼范明远后,便走向总控台。

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功,还需要亲自查阅各项数据,徐雷才会觉得踏实。

而范明远也顾不得跟其他人感慨抒怀了。

疾步匆匆的,跟在徐雷后面。

“火箭发动机的研发都如此顺利,我相信咱们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也一定又快又好!”

听到这话的徐雷,忽然停下脚步,扭头问道:

“你这么说,是想跟我一起去米阳市吗?”

“难道不行吗?”

范明远一脸认真的笑问道。

“大涵道比涡扇航空发动机的试验准备工作,可不是很快就能完成,你去了后,不一定能看到点火试车。”

徐雷很干脆直接的回答道。

范明远淡然一笑。

“没事,我就去看看,就算看不到点火试车,给大伙鼓鼓劲儿,振奋一下士气也好啊!”

“航空发动机一直都是咱们的弱项,没有好的发动机,咱们的航空工业就像得了先天性心脏病。”

“咱们改制成立龙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不惜血本的砸了那么多钱,我也想看看这‘心脏病’到底治得咋样了呀!”

徐雷默然回头,继续往前走。

他能理解范明远的担忧。

科研,是真烧钱。

就拿今天试车的这台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为例。

不考虑以前动用了多少单位和人员,研发相关技术和部件,耗费了多少钱。

也不管这座大山深处的实验基地,各种仪器设施设备,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有多少。

更不提这台发动机,本身造价有多高,就它刚才点火运行520秒,就烧掉了上百万。

而这样的试验,不是做一次就行了。

必须要做很多次试验,不断的搜集分析各种数据,不断的修改完善,才能最终定型。

这还只是火箭发动机。

火箭发射成功,用一次就可以报废的。

而要装备在大飞机上的航空发动机呢?

那可不是飞一次,就可以换了不用的。

它必须要足够稳定耐用,能让飞机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飞行。

不是吹点风、下点雨,就不用工作了。

不管是上万米高空,零下二三十度。

还是热浪滚滚的地面,气温四五十度。

也无论是在陆地机场,还是海岛机场。

哪怕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严寒酷暑……

各种气候条件下,发动机都必须要稳定工作。

所以它不仅要有足够大的推力、足够低的油耗和噪音。

还必须要足够皮实耐用,又易于拆装维修,并且价格还不贵。

要做出这样的航空发动机,科研投入可想而知。

从研发设计开始,就意味着每天都在疯狂烧钱。

到了试验阶段,造一台台样机、做各种各样的型式试验。

那巨大的花销,更是犹如天文数字。

所以……

调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耗费了那么多科研经费。

范明远想要去看看,徐雷自然十分理解。

“徐总,初步报告出来了,请您过目!”

徐雷刚来到总控台,型号总设计师就主动递上报告。

虽然徐雷并不是样样精通,在各行业领域都是专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重生徐江独子,我绝不下线》,方便以后阅读重生徐江独子,我绝不下线第774章 烧钱的科研!忙碌的徐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生徐江独子,我绝不下线第774章 烧钱的科研!忙碌的徐少!并对重生徐江独子,我绝不下线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