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破窗

作品:大明国师|作者:西湖遇雨|分类:历史|更新:2023-12-06 07:32:26|字数:19868字

普通人是没有资格学习的,能够学习的是士人,所以士人间的风气,就是学风。

而在这里,士人,更多地指的就是以国子监监生、科举举子等身份为代表的年轻读书人。

在士林的话语权中,年老的、德高望重的大儒当然更具备话语权,但从组成结构和基数上来讲,底层的年轻士人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读书人在古代有着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掌握了话语权。

而一旦年轻的读书人联合起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甚至可以操控舆论,形成一边倒的架势。

这就是所谓的“民意”。

哪怕是在古代,只要是秩序稳定的和平时期,“民意”都是很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法用暴力或者武力来扭转的,因为在这个时代,一旦有了民意支持,很多事情都会顺理成章,而一旦没有了民意支持,哪怕是强势的皇权有时候也不免吃瘪譬如明末,江南收不上来钱,明宅宗万历皇帝为了搞钱,去派宦官收矿税,宦官被打死好几个,一文铜板没收上来,还背了骂名,想抓几个搞事的,结果全都千古留名了,这就是民意。

而现在,对于思想界的主流儒者来说,主要是学校中士子的学风,出现了他们认为并不好的变化,学生们开始变得愈发激进和渴望革新,开始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开始喜欢用新奇的词汇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开始追求什么都“较真”的科学探索精神这样的思想风气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老派思维的儒家学者们,对于这类新兴学派的抵触,越来越强烈。

而此时,作为儒家的代表,孔希路其实就是被汹涌的舆论推到了台前,他手持着被自己攥起来的纸团,深呼吸了两口气,然后再将这张纸团打开,正式公布道。

“第一个辩题——破窗。”

压力不会消失,但现在压力毫无疑问地从孔希路身上转移了,懵逼的成了参与辩论的众人。

破窗,这是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显然,这两个字不是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上出来的。

所以,这跟今日关于世风和学风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众人陷入了思索,这时候,在听墙角的吕恭也低声问道:“这是、森么、依稀?”

小胖子压低声音道:“破者,破题也;窗者,纸糊也,这就是说要先弄个简单的来破题。”

听着小胖子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胡汉苍也是一阵无语。

胡汉苍道:“要我看来,分明就是要打破天窗说亮话的意思。”

“哦?原来如此!”

“胡兄高见!”

众人恍然,然后低声赞叹道。

在座各位都很清楚,如果胡汉苍他爹能借助这个机会在大明的士林树立起名望,那么不说下岗太上皇再就业,也好歹是以后能混成文化名流,而这件事情成真,胡汉苍这位他们的同学,说不得也有机会结识更高层次的人物,将来的际遇谁说得准呢?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是如此道理了。

反倒是以前在各自国内的事情,就不用提了,咋的,你是皇帝我就不是王子、部落少酋长了?大家都是蛮夷,谁也不比谁强到哪去,要是真强,就不会来大明留学了。

而在另一侧,四书五经里既然没有,那似乎“破窗”这两个字就是出自诗文了。

曹端这时候黑着脸先说道:“可是宇文公谅那首?”

“刘郎读书如学仙,朝不出户夜不眠。

时闻破窗风雨夜,正是澄心对圣贤。

人生穷达那可知,玉堂金马自有期。

青藜他日夜相访,却忆破窗风雨时。”

单论“破窗”这两个字,这首从题目到内容,连续三次提及“破窗”的元代着名的劝学诗,显然是最合适的。

如果是按这个解法,那么说的明显就是刻苦读书的学风了。

“宇文公谅做的这首诗倒是比宋真宗立意高远的多。”

返回:(3)/

嗯,人家真宗直接是把读书的好处给你摆在眼前了,招聘启事先写待遇了属于是。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但是就是因为过于直白,直接把读书和做官富贵联系到一起,所以真宗的这首着名劝学诗,往往被学术界批评格调太低,太特娘的俗。

什么叫高雅?高雅的意思就是不能谈钱。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的辩论会开始之初,很多秉持着传统主义的大儒们就是直接针对新兴思潮,虽然他们里面有不少人没能来参加太学之会,但在京城和江南、江西等其他地方,这种“耻于言利”的呼声是很高的。

而现在,轮到了学术界最为权威的孔希路作为抽签者,既然抽到了,这些反方辩手自然不会轻易地放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明国师》,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国师第五百一十四章 破窗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国师第五百一十四章 破窗并对大明国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