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鼓吹焕生

作品:兴汉室|作者:武陵年少时|分类:历史|更新:2020-07-13 14:32:20|字数:8238字

物价上浮势必影响到战后的经济恢复,以透支国库为代价打完了一场不必急于一时的战争,战后关于休养生息、天下少事的舆论势必占据主流,朝廷无事、少干预,这才是所有人都期望的。

司马懿苦思冥想,然而他只知道不对劲,却没能从这个异常中想出一个答案。

“你在想什么?”司马朗见他走了许久的神,不由得问道。

“没有什么。”司马懿自然不会说一件自己还没想通的事情,他现在正处于生死之间,也没有兴趣研究别的事情。

司马朗似乎想要说什么,最后还是没有开口,他知道这个弟弟最是惜命,在这种关头对方其实根本冷静不下来,他表面上越是平淡,心里就越是焦急惶恐。

可这种情绪偏就不能流露出来,因为一旦失控会让两人的处境更危险,这种情绪在两兄弟之间心照不宣,有时说话往往说到一半就相顾无言,仿佛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等待宣判的日子是煎熬的,到了第二天的下午,司马懿愁的连饭都吃不下,在床榻上难受的翻了个身,忽然听到外面的哀乐之声突然大了起来,像是一支豪华的乐队正在外面奏响钟磬。

司马懿静静地听了一会,当即立起上半身,既是惊惧又是期待的说道:“这好像是黄门鼓吹?”

黄门鼓吹是天子的御用乐队,他往往围绕在天子卤薄之中,或是天子宴飨群臣的筵席上,或是赏赐给亲重的宠臣爱将。这是身份的象征,将一部鼓吹赐予臣子,代表着无上的殊荣。

皇帝自然是不会这时候到陈仓来的,此时出现鼓吹,可想而知是皇帝将鼓吹当做哀荣,赐给了皇甫嵩。.

司马懿心里不觉打鼓,他有些无法保持沉默,好像是有什么话一定要先吐为快,甚至是要得到别人的赞同他才会稍觉安心:“天子居然赐下了鼓吹?却不知有没有加羽葆、班剑,有没有给东园秘器?定然是给了,可王辅为何不提此事?他是以为死人的哀荣不重要么?真是糊涂!”

“是、是!”司马朗在一旁看着忽然激动起来的司马懿,紧跟着顺他话往下说道:“王辅粗莽,哪里知道这里头的文章。”

“丧事是给活人办的。”司马懿死气沉沉的脸好似突然换发了生机,他试图打开窗户往外张望,可窗户被封死了,他只能从一条窗缝里往外看见一棵棵树。他有些泄气的坐了回去,稍微平复了心情:“朝廷给君侯的哀荣越大,我等的生机也就越大。”

“皇甫公为朝廷立下战功无数,死后有这些哀荣是理所应当……”司马朗本不想将哀荣与朝廷的态度过多的联系在一起,万一皇帝看在死者为大,放过皇甫嵩,给他颜面,却不给司马氏活路呢?

“这不可能!”多日平静的司马懿突然暴躁起来,他仿佛被这煎熬的等待压抑到了极点:“没理由让我一个人承担,若是这样……若是这样,我就前后因由都说出来,他不想听,自然有的是人想听……”

“你在说什么疯话?”司马朗惊骇的看着对方。

司马懿没有理他,而是重新将思绪梳理了一番,钟繇因为自己才逃脱了战败的惩罚,对方不会不承这个情;皇甫氏因为顾忌皇甫嵩的身后名,也不会任由他人攻讦自己、从而否定自己所做的一切。

这种支持虽然微弱,但也不能忽视,最后才得看皇帝态度。

房门这时被人叩响了一声,也不待司马朗答话,外面的人便径自推开门走了进来。

此人穿着公服,目光温和,一副老实人的模样,看到司马朗两兄弟后,即便对方是这样的处境,他还是自然而然的笑了起来。

“赵君!”司马朗认出来者正是河内人、给事谒者赵咨。

河内赵氏与司马氏是世交,当初司马朗从雒阳逃回河内,担心河内处于兵家要冲,游说乡里父老一同将家小搬至司马氏的姻亲、黎阳营监营谒者赵威孙的驻地。当时河内豪强恋旧,舍不得搬迁,只有赵咨愿意带家属同去,后来关东诸州郡起兵,大军云集河内,乱兵肆意钞掠,民人死者近半。司马氏从河东入朝以后,赵咨等人也一同随之入朝为官,赵咨为人亲善,不争权夺利,熬了许多年仍旧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给事谒者。

而如今正是这个可有可无的给事谒者,偏偏就有了代表皇帝给皇甫嵩治理丧事、慰劳诸将、甚至是看望钦犯的权力。

故友相逢,其中一方潦倒困苦,最是让人唏嘘不已。赵咨大开房门,当着身后一众人等的面公事公办的问起了司马朗兄弟的身体近况,以及简单问了一遍事由。司马懿都一一作答,他似乎有许多事情想要知道,可刚要开口,却被一旁的司马朗抢白道:“阿翁在长安可好?”

“……不算好。”赵咨侧头往后面看了一眼,似乎在考虑这种事该不该说,他犹豫了一下,终于在两人热切的目光下说道:“司马公在知道二位的事情以后,气得大病一场,之后便上疏请罪,说自己教子无方,并辞去了执金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兴汉室》,方便以后阅读兴汉室第十九章 鼓吹焕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兴汉室第十九章 鼓吹焕生并对兴汉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