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龙返其乡

作品:兴汉室|作者:武陵年少时|分类:历史|更新:2020-07-17 14:21:45|字数:8176字

这话更如平地一声惊雷,震得苗祀又惊又喜,他顿失仪态的抬起头看向皇帝,几乎有些语无伦次,险些拾起了自己曾是士人的身份:“臣……奴婢遵旨!”

皇帝颇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微微颔首,让他退下了。

穆顺为皇帝束好发以后,再戴上一只寻常冠冕,便以这样的燕居打扮开始召见等候多时的重臣。

先到的自然是司空赵温、司徒黄琬、太尉董承、尚书令吴硕、侍中杨琦、荀攸这六位有资格在承明殿处理章奏的大臣。

他们一半是外朝官,一半是内朝官,是皇帝有意将内外朝相提并重的举措之后,又试图建立二者之间联系的尝试。

“诸公虽未有建沙场之功,却有案牍之劳,着实辛苦了。”皇帝这时已移步至宣室,他特意命众人免去了一次趋入行礼,以示恩宠:“时候不早,我等先叙功,再议事。”

赵温等人自然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由赵温起头,将一系列大大小小有功之臣的名单呈报给皇帝御览,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其做了那些事,承明殿初步建议应给与什么赏赐云云,只待皇帝同意,便又是一群关内侯、万钱千金的封赏下去。

皇帝静静看了良久,其实这几场大战不单是他身边这些人参与了,更是牵涉到上上下下数万名将士官吏,甚至还有数不尽的民夫。这些人官微职轻,有些连名字都不认得,具体做了什么事情,皇帝也无法一一去认真核实,只能对赵温的品格表示充分信任。

在名单中皇帝特意关注到一些很眼熟的名字,虽然如今还微不足道,但皇帝仍旧默默将这些名字记在心里。

良久,皇帝这才放下叙功名单,说道:“这名册,黄公可有看过?”

司徒黄琬因为迁都一事称病了好些日子,同时也消停了不少。

“臣刚回承明殿不久,司空、太尉等人所拟名册,臣只是匆匆看过一眼。”黄琬在雒阳鼓动迁都,又授意关东士人将奏疏直接交往雒阳,不交长安,以抛开赵温等一行人直接形成迁都定局。这种种动作很是惹恼了赵温、董承等人,为此他们便一致达成默契,在叙功论赏的事情上做手脚。

大的功劳,譬如黄琬、来敏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自然要秉持公正,不会明显的去打压。但那些数量较多、功名可有可无的一些门生故吏,便是赵温等人重点打击的对象。譬如在升迁一事上,给某人明升暗降,调为闲职;譬如严格叙功,本来有十分功劳,最后只承认八分功劳,凡此种种。

正如一切铨选官员、论功行赏,虽然最后拍板的是皇帝,但皇帝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在几百上千的名单里去一一核实、去一一分配官爵封赏。只要没有影响到名单前几排的人,后面的该怎么做,只要适可而止,不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皇帝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何况,这种赵温、董承等人出于报复的心态打压关东士人的行为,皇帝心里其实是乐见于此的。

他象征性的问了一遍黄琬是否知情,也没有继续问他对此名册有何看法,便在名册上圈了几个名字,调整了封赏的规格,便将其交还给赵温:“封赏既已定下,便都要落到实处,决不能厚此薄彼,让有功之臣寒心。”

董承一脸大公无私的接下了皇帝这套场面话:“臣等严守朝廷法度,凡有寸功,必细而求之,朝廷爵赏,必谨而量之。绝不使有介子之憾,也不得有冒领之功。”

黄琬当然相信董承这番话,只不过‘细而求之’的是与董承、赵温、杨琦关系紧密的人,‘谨而量之’的自然就是他们这批人。虽然由赵温等人一手炮制的叙功名册并没有影响到黄琬这些关东核心士人的利益,但对于职处微末,却是未来根基的那些人来说,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好在皇帝保留了自主权,没有将二千石以上的有功之臣交由承明殿评定封赏,他说道:“皇甫嵩功高,乃当世第一,其身虽陨,我心实哀。除鼓吹班剑以外,另赠其谥号‘壮’,其膝下子嗣,可选入太学、或入国子监,皆听其自愿。”

“臣等谨诺。”

众人知道皇帝已是对皇甫嵩的生平彻底盖棺定论,对于这个从平定黄巾开始便屡立战功的老将来说,皇帝到底顾念着他昔日的功德,连带着这种大错都强忍着掩盖下去了。

不过皇甫嵩死前的‘擅自妄为’,明知内情却故作不知的皇帝可以为了表示大方而不去计较,但死者为大,生者难逃。对于司马朗、司马懿的判决,皇帝却没有将其当做无事发生,他将司马防的官爵夺去,司马朗兄弟一并废为庶人。

从此以后,河内司马氏将陷入低谷,一段时间过去,就会有人将其遗忘,除非皇帝那天将他们重新想起来。

“凉州的战报已到,贼首悉除,余者宵小皆不足为虑。”皇帝说起了凉州,这可以说是当下最重要的事:“眼下凉州有曹操、徐荣、盖顺、张济、马腾等数万兵马,如云集西陲,每日耗费粮草无数,苦我凉州百姓。既然凉州初定,该处便不需再留如此多的兵马,理应有所调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兴汉室》,方便以后阅读兴汉室第二十一章 龙返其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兴汉室第二十一章 龙返其乡并对兴汉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