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

作品:兴汉室|作者:武陵年少时|分类:历史|更新:2020-10-25 00:14:30|字数:8048字

当年杨琦的曾祖杨震德行闻名海内,死后下葬时有大鸟飞来在他墓前悲鸣盘旋,被人称为奇事。孝灵皇帝在与杨琦相处时,因为杨琦耿直强项的脾性深肖其祖杨震,所以孝灵皇帝也无可奈何的称杨琦死后应该也会像杨震那样招来大鸟。

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直言敢谏的耿介大臣,到底没能从一而终,在皇帝面前败下阵来。

按皇帝所说,杨琦这回为了家族违背本心,甘于退让、折辱,忍受不平,就真的对得起他的曾祖杨震么?死后还能有足够的品行、招来大鸟为他悲鸣么?

饱受打击的杨琦很快从心理上垮了下去,虽然他的身体依旧健康,但他的心已经再不复以往的坚强。杨琦再也无心纷繁复杂的朝政,甚至是皇帝开始下诏以荐举失措的罪名罢黜杨众,他也无动于衷。

其实他猜的没错,皇帝不仅要借此机会罢黜杨众,更要将事情波及到杨琦的头上,杨琦的退出朝堂才是皇帝真正想要的结果。哪怕杨琦在这件事当中一点事都不曾受过牵扯,但有些时候,有没有深入牵扯上关系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保全家族的名望与势力。

只是在听到杨琦打算乞骸骨请退的消息后,杨氏族人,尤其是不明就里的晚辈们都表示不解。在他们看来,杨琦的年纪、身体远不到告老的地步,他完全可以顺顺利利的熬着,等到哪一天董承被斗倒,或是黄琬病退的时候,能顺理成章的坐上三公的位置。

“阿翁,此事还是要三思啊!”儿子杨亮苦苦劝道。

“既然已经考虑好了,就按你想的去做吧。”杨琦的从弟、光禄勋杨彪在一旁却赞同的说道。

“我自有计较。”杨琦不容置疑的说道,打发走了杨亮等人,看着离开的杨氏子弟中唯有杨修始终不发一言,他沉默许久,终是感慨着对杨彪说道:“此子不谙世故,入仕后可怎么办呐。”

杨彪淡淡看了远去的某个背影:“杨氏子弟,走到哪里都不会让人小看,无非是以后的路艰难些,但这未必是件坏事。”他接着叹了口气:“我杨氏这许多年来,走得未免太顺了些,就譬如袁氏,如不是一路太顺,最后怎生出骄狂叛逆之心、连国家都不放在眼里?”

“你言重了。”杨琦皱了皱眉,神情有些不悦。

杨彪微微摇了摇头,不置可否。

场面一时沉默了下来。

杨琦心里有许多话要交代,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这几日发生的事似乎把他余生的所有精力都消磨完了,当日皇帝的话句句刺耳,劝退之意昭然若揭,如果他还恋栈不去,等待他们的就是灭顶之灾。

回想起当年杨氏显赫,内朝有他与杨瓒交通声气,外朝有杨彪、杨众互为助力,士人中间有太学祭酒杨懿,边境军中有杨儒,而现在族人凋零,后代子弟却没有多少足够优秀的,这怎么能不让杨琦忧心在他离去之后的未来!

“德祖有才能,乃同辈中翘楚,日后杨氏之兴,或许就应在此人。”杨琦话里有话:“我那小子,能传我家学,继我家业,我也算安心了。”

知子莫若父,杨彪哪怕是在私底下也不肯多给自家儿子一点赞赏,他摇了摇头,“此子轻狂,不如你家小子稳重,我还怕他以后会惹出祸事来。”

“有你在,我没有这个后顾之忧。”杨琦笃定的说道,在他带杨众回弘农以后,今后就只能依靠对方。

杨彪似乎有些惊讶,抬眉看了他一眼。

“黄子琰这几日想来见我。”杨琦老神在在的看向对方,很平静的说道:“他想探视我的‘病情’。”

“喔。”杨彪恍然,立即明白了。

黄琬在朝廷几起几落,背后都离不开杨氏的支持,如今杨氏将开始不可避免的势弱下去,只能集中精力优先自家人在朝中的发展。所以黄琬虽说不上彻底失去杨氏的支持,但以后也很难将杨氏引为坚实的屏障,好在黄琬如今已经有了荆襄士人的拥戴,再加上与颍川的相对友好关系,目前还勉强能站得稳。

杨琦对黄琬避而不见,已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抛弃’,黄琬是聪明人,之后自然不会再来。

只是杨彪却从杨琦忧心忡忡的神色里品读出了别样的寓意,他沉吟一声,凝神问道:“难道黄子琰也保不住了?”

如果是这样,那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因为杨众几句话怂恿宋氏作恶宫廷,又没有确切直观的证据,单凭如此,皇帝就想一次罢免杨琦、黄琬两个有宰相权柄的大臣?

“他保不保得住,只能看他自己。”杨琦长吁一口气,经此变故,杨氏就算想帮衬黄琬也是有心无力,多半这也是皇帝借此机会要惩处他与杨众、削弱杨氏的真相。

杨彪稳慎的思索了起来,分析道:“有荆襄豪强为椅背,颍川士人为友好,黄子琰素来谨慎多智,甚少犯错,又熟悉国家性情……我看未必。”

“有的时候。”杨琦蓦然叹了口气,毫无说服力的反驳了一句:“人多了也不是好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兴汉室》,方便以后阅读兴汉室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兴汉室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并对兴汉室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