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痴心妄想

作品:第一讼|作者:百里墨染|分类:古言|更新:2020-04-21 12:08:54|字数:8120字

那姑娘一直病殃殃的,吴母那阵子天天念叨着没饭吃。言下之意自然是不想养个闲人,以至那位姑娘身上伤还没好利索,便要苦寻生路,最终一个姑娘家不得不投身衙门当了个整日与尸体打交道的女仵作。

可到了吴母口中,竟然成了人家姑娘感激她的救命之恩,想要帮着小秀才一起分担,这才在衙门寻了个差事。

至于为何搬出吴家,吴母说花前月下的需要避嫌。

反正说来说去,都是萧樱没信用。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何况救命大恩。

似乎萧樱不嫁给她儿子,便是个十恶不赦的歹人。

缪县令已经后悔请吴母进来了。本来是想着小秀才和自家混账儿子混在一起,他照抚几分吴母也是情有可原。

谁承想这位盲眼婆子竟然是个不分轻重的。

竟然说当今皇后娘娘背信弃义,另投别人男人怀抱,对她儿子吴文静始乱终弃。

始乱终弃?这词一出,缪县令险些咬掉自己的舌头。

就小秀才那样,看起来唯唯诺诺的男人,哪个姑娘会中意?人家萧樱有堂堂五殿下,在凤戈那张脸蛋的映衬下,恐怕世上女子谁也不会分出余光去看小秀才。

缪县令试图解释。可是吴母不听,她让缪县令帮忙写封信。

信上吴母质问儿子,萧樱为什么会嫁给别人?还让小秀才一定要讨回公道。

缪大人心道,当真无知者无惧啊。

那可是皇后娘娘……就算没出嫁前,也是堂堂公主殿下。你家儿子那幅小身板,能和人家扯上丁点干系啊?

缪大人劝不住,总不好对这么个瞎眼婆子动粗。他道理讲不通,就差直接说小秀才配不上人家萧姑娘了。在吴母眼中,自家儿子是最好的。

她根本不觉得儿子娶个公主有什么不妥。

反倒觉得是当今圣上不顾先来后到……

这认知委实让缪县令头大,他解释不通便暗中让小厮寻了缪夫人前来。缪夫人的到来总算解救了缪县令。

缪夫人摆摆手,示意缪县令把人交给她。

这番眼神官司吴母自然是看不到的,她只知道县令有案子要审,换县令夫人和她说话。

对上女人,吴母似乎也觉得放松了些。“夫人,不是我老婆子贪心,实在是我对萧姑娘有救命大恩,当初她也确实表示要嫁给我儿子,以报救命大恩。”反正吴母心里就是这么认定的。

缪夫人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相信。

也许是吴母听错了,也许是吴母会错意了。

缪夫人一直知道那位殷公子和萧姑娘一直走的很近。最后萧姑娘也是随着殷公子去了太平镇。

虽然事后她才知道殷公子就是五殿下。

可人家明明早早两情相悦,这里面有小秀才什么事啊?

“都说施恩不求报。夫人当初做善事时,想必也没有奢望有什么回报?怎么如今人家姑娘身份一变,夫人便觉得受了委屈呢?”“她是公主,可是当初在我家时,却一个字未提。她既然故意隐瞒,我过后找她清算有什么错?”“我记得当初萧姑娘确是因为伤重失忆了,她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谁?又怎么如实相告。如果她当时清楚自己的身份,你觉得她还会屈尊降贵来县衙做那些杂事?只为了每月赚二两银子?”

“即便她当初忘了,找回身份后,也该回报一二。”

“怎么回报?嫁给令郎。夫人可是太难为人家萧姑娘了。萧姑娘和五殿下早在抚阳镇时便定了情。何况当初真正救下萧姑娘的便是五殿下,夫人还记得在破庙里抱走萧姑娘,把她送到郎中那里的人吗?那位便是五殿下。严格说起来,萧姑娘最终嫁给五殿下,也算是报还他的救命大恩。”

吴母怔住。

“可是……她在我家养的伤,并没有跟五殿下一起啊。”

“那时两人还不熟,以堂堂五殿下的身份,对一个身受重伤的小姑娘。他能施救,便是对她另眼相看了。到了令郎这里也是如此。萧姑娘贵为公主,怎么可能下嫁令郎?何况令郎并非优秀到人人称赞。令郎如今有这样一番境遇,已经算是极难得了。

夫人心中不可生出太多贪念。

不是你的,心中万不能惦记。

有时候,富贵可并非全是福气。夫人可知萧姑娘寻回身份后为何不送些银两来感激夫人?萧姑娘不是不想送,而是不能送。若是左邻右舍都知道夫人藏了笔银子,试问夫人,有没有人为此铤而走险?夫人的安危恐怕都不能保证了。所以萧姑娘才没有送银子珍宝。

萧姑娘是个心善的。

她的回报是……免了抚阳镇三年的赋税。我们太平郡的百姓日子最是难过。不是因为我们懒,而是我们运气不好,耕种的土地有限,而且都不是肥田。

所以日子过的紧紧巴巴。

夫人才练得这么一身精打细算的本事。如今圣上下旨,免了太平郡百姓三年赋税。我们太平郡的百姓终于能休养生息了。三年后,日子过的定然比如今好上一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第一讼》,方便以后阅读第一讼第七百三十二章 痴心妄想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第一讼第七百三十二章 痴心妄想并对第一讼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