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6 都察院差役大发神威】

作品:明鹿鼎记|作者:轩樟|分类:历史|更新:2019-10-04 07:28:15|字数:8096字

使用武艺的人都在大灾变中消失在了战场之上,这样的武术自然就断绝了香火。

而侥幸幸存下来的,几乎都是民间发展出来的武术。

这么说来,韦宝算是幸运的,毕竟身处于传统武学的最巅峰时期,绝大部分武术流派都还保存的很好。

武术的拳法大多诞生于明清时期,比如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起源于清朝,南方的洪家拳、咏春拳、蔡李佛和白鹤拳等也诞生在清代。

而宋代以前武术的主流是剑术,虽然有手搏,但是史料没有详细描述手搏是什么样的功夫,可能宋代以前的拳法不发达。

明清两朝允许私藏刀剑,对武术没有影响。

韦宝以前看史料,真正经过大规模战场考验的传统武术,有南方的蔡李佛。

祖师父子两人,凭借蔡李佛的功夫给洪秀全练出一支精兵。

北方三大拳,形意扬名靠的是给晋商保镖和看家护院,八卦祖师也是权贵家保镖,太极的理念很现代,在当时就走的高端养生保健路线,这三家都没有可信的战场记录。

南拳的实战,打起来不好看,技法很“脏”,步法有踏脚踢胫的招术,要求一出脚就中,完全靠老师平日教导和刻苦练习,实战中有奇效。

韦宝平时在训练上热身、单操、对练、辅助功法、散手、刀枪器械等模块都没丢,而且先练什么后练什么、哪些必须练哪些可以选择性练习、训练上每一项大概应该分配多少时间多少精力都有规矩。

公认民国武术空前繁荣,繁荣的源头是清末起义频发,政权松动,列强破门所产生的权利真空。

在盛清时,武术家的地位,看家护院或被官府聘下养着到死已经是好的结局。

而到了清末民国,武术家甚至能结成组织,学校,代替政府施行缺失的职能。如维护商业秩序,抓贼擒盗,开医设馆。

同时因为武术的运动康复作用,一些政要达官也参与学习。

学习同时也借此契机在背后扶持控制武术团体,毕竟武术与江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点在国术馆时达到顶峰。

韦宝现在练武,也有这么点意思在里面。

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练的多么强大,练成天下大高手这种。

韦宝的军队也不需要多练武,会几招近身肉搏的杀招就成,近身肉搏主要练的也是拼刺刀,而不是拳脚功夫。

彼时民国中央政府集权逐渐加深,就开始借助这个平台回收权利,将练武之士和江湖人士转化为政府对各地的触角和耳目,直至最后转化为军事战斗力,送上前线十死无生。

戚继光提名过绵张拳,沾衣十八跌。

角力,相扑,手搏术在明代前就出现了。

八极,八卦,形意,通背,披挂,杨氏太极这些不是宫廷保镖就是外面走镖的学的。

咏春和一些南拳,要么街头防身,要么反清复明。

陈式太极以前是农民打土匪的技术。

古代杀人主要靠的也是兵器和阵列,不是武术。

韦宝在练拳之前也相信中华有神功,练了之后,韦宝知道传武绝对有实用性,不同的武术流派,含金量也不同。

传统武术有分内家外家,有分各种拳,至少在韦宝看来,他主修的太极式摔跤就非常实用。

打斗的很凶残,不到一炷香功夫,船上的人就死了过半。

本来赵一刀是带着人全力抵抗来着,等都察院差役们两轮弩箭射完,他的人就还剩下三四十个了,就这样,赵一刀也没有打算退让,带着手下兄弟死扛硬拼。

可惜,打起来才发现,这帮都察院差役和以往的朝廷官兵完全不是一个路数的,招招都是杀招,都非常实用,非常狠辣。

赵一刀和漕帮帮众,还有不少官员们的手下,加起来还是有百人以上,人数并不吃亏,都是兵器对兵器,兵器也不吃亏。

可越打越发现打不过。

赵一刀寒了心,叫声:“快撤!”然后就要跳水逃走。

都察院的差役都防着有人跳水逃逸呢。

因为他们打斗都很有章法,一百名差役,并不是全部都上,始终上一半人,一半人在旁边掠阵,手持短弩等着的,找准空挡射杀正在打斗的对手,或者射杀要逃走的对手。

韦总裁的命令是全部抓住,不准放走一个,所以,他们要坚决执行韦总裁的命令。

一看漕帮的人开始跳水逃跑,一帮官员的手下顿时没有了底气,统统扔了兵器跪下投降,官员们也不敢嚷嚷了。

漕帮帮众没有跳水几个。

因为赵一刀是首犯,目标大,好几名都察院差役盯着他呢,所以赵一刀早就中了毒箭了!

赵一刀倒是真的凶悍,中了箭依然强忍着跳入水中。

要是搁在平时,官兵抓贼,有人跳水,就不会再追了。

可赵一刀和几名漕帮帮众一跳水,十多名都察院的差役立刻跳水去追。

所有看的人都惊呆了,暗忖这伙官兵是真拼命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鹿鼎记》,方便以后阅读明鹿鼎记【0746 都察院差役大发神威】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鹿鼎记【0746 都察院差役大发神威】并对明鹿鼎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