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3 由盛转衰】

作品:明鹿鼎记|作者:轩樟|分类:历史|更新:2020-04-18 23:15:24|字数:9318字

在地方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在政治上,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

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大破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也对功臣有所猜忌。

朱元璋借此兴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理权贵和不法功勋。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1390年,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坐死,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

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大加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

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

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手段来加强皇权。

1398年,朱元璋去世。

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帝。

建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铲除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经过四年的夺位战争,最后率军南下,攻占京师,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后,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

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明成祖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厂卫制度由此确立。

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

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1420年完工,1421年迁都北京。

永乐时期武功昌盛,明朝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打击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

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东北方面,朱棣还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

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明史》评价明成祖时期的国力“远迈汉唐”。

朱棣去世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

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

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赈荒惩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

但其执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

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1435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宣宗去世。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此时太监王振开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权势的张太后去世之后王振大肆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英宗对他信任有加。

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

此时,明王朝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正统时期,流民问题几乎遍及全国。打破了明初确立的基层里甲控制体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鹿鼎记》,方便以后阅读明鹿鼎记【0943 由盛转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鹿鼎记【0943 由盛转衰】并对明鹿鼎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