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6 爵爷回京】

作品:明鹿鼎记|作者:轩樟|分类:历史|更新:2020-04-21 09:12:54|字数:8066字

对民生疾苦漠不关心,不借粮怕站错队,死了多少人都是个数字。对不听话的下属,心胸狭窄,容不下不同的声音。

不论他学富几车,在利益面前全然不见踪影,并不会解决问题,只是在观察局势之后作出一些表面的文章。

嘉靖升他入内阁,但是其实内心也知道,赵贞吉私心重,不适合担大任,所以最后留给裕王的首辅名单里,并没有赵贞吉的名字。

虽然私心重,但他应该也不会像严嵩一样成为权臣,那也太不符合清流的名誉了。

可能他适合做一些有名无实权的事,或者直接如他所说“官场无非进退二字”,那还不如随了他退的心意,回去研究他的心学去。

高瀚文不适合做官,在剧中胡宗宪已经点醒过他。可他后来经商也还想着能够为朝廷做些事,说明他骨子里还是非常渴望得到朝廷官僚体制的认同。

即使不做官,他也要做个红顶商人。

他提出的方案不接地气,一方面由于本身的士族出身,不知民间疾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翰林院待久了,十分希望能够为官光宗耀祖,才在没有思考过可行性之前就提出议案。

这些原因直接限制了他做和经济这样实用性强有关的智库,可能他就适合研究音律这样的阳春白雪,即使是给休闲娱乐着书立说,也不枉费了自己的才情。

海瑞是革新者,不是革命者。虽然他直言弊病,惩治贪腐。

但他的出发点还是希望皇帝能维护统治。

如果这时出了起义军,估计他一样会镇压起义,维护统治。

他最可贵的是已经能够指出明朝弊病的根源在于皇权的集中,皇帝视百姓为可搜刮的草芥,视百官为奴仆。

诺大的国家就靠皇帝一人的喜怒治理,国无宁日。

后来等嘉靖死后,海瑞在隆庆期间任应天巡抚,他严守法律,惩治贪官,是革了不少人的命。

体恤百姓,人送“海青天”的称呼。

直臣海瑞,不但勇气可嘉,能够看到大明朝制度性的缺陷也是人中豪杰。

但他的缺陷也很明显,对人也简单的用两分法去看,善或者恶,清官或者贪官,只要违反法律,那就得严惩。

除去杀贪官,他并没有任何亮眼的功劳。

所以,他称得上是革命者,但是却不是一个建设者。

他还是最适合管理贪腐的刑部。

专制皇权从降临中原大地那天起,便以对暴力的独占为基础,成为整个官僚机器的权威来源。

其性质理应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否则便不够稳固,不足以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政体。

皇帝为了确保自身掌控的皇权,当然就要把政府的人事权与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皇帝是傀儡或者不能行使皇权,也会有人出来代行皇权,而很难另搞出一套制度来。

这一点除了东晋的门阀政治期,总体上是谈不上有什么变化的,而在王朝内部,往往因为某些皇帝更强,显得他个人的皇权更强些。

而中国历史上所谓君主专制的长期加强趋势,其实不妨理解成皇帝对行政事务的直接介入在制度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那些曾被视为保障皇权的必要措施,如两汉的外戚辅政,中古很流行的太子听政。

虽然事实上嫡长继承制还发挥影响,但太子这个政治角色却被尽量弱化了,乃至宰相制度等,逐渐在政治舞台上消隐了。

这恐怕不只是因为它们对守成期的政治结构稳定其实有碍,还因为它们在行政上也是可以被“优化”掉的。

在吸取前代经验教训之后,清代便成功实施了一段相当高效的君主专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两三亿人民实施了直接统治。

经常有人把清代的君主专制归结于满洲的“民族性”,其实说是异族统治需要加强行政效率则可,说是本身民族性。

努尔哈赤两次立储失败以后,晚年留下的可是一套四和硕贝勒轮值听政、八和硕贝勒分掌各旗、共同议政的贵族共和制。

可惜代善一系私心太重,否则爱新共和国就要屹立于17世纪前期的东方,与联省共和国东西辉映了。

如果要解释一下这种彻底的君主专制的话,那就是在平稳发展的年代,在成熟的官僚系统与法律法规的帮助下,并不需要什么“命世大才”才能担任行政首脑。

只要皇帝肯下功夫熟悉政务就好了。

专制君主的角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后世的学者经常以宋代的皇帝来说明“君主专制说”之不确,然而举例时往往挑出那几位不是中风就是精神疾病的皇帝来,要是他们生病的时候还能扮演好专制君主,那就见鬼了。

明代其实也一样,因为废除了宰相,皇帝自身便成了行政首脑,必须日理万机,不能像前元那些酒蒙子大汗一样委政中书省。

而内阁的任务,是从旁“辅理”,一般而言并不负什么行政责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鹿鼎记》,方便以后阅读明鹿鼎记【0946 爵爷回京】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鹿鼎记【0946 爵爷回京】并对明鹿鼎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