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1 八百多万两纹银的缺口】

作品:明鹿鼎记|作者:轩樟|分类:历史|更新:2020-04-27 07:58:42|字数:9158字

其中典铺酌分、房屋税契就属于商税类别。

房产税契:凡有土地就有过割,有过割就有税契。

民间房产买卖之时,酌定税契每两征收二分,也就是房产交易税,额征近29万两。

典铺酌分:从事典当生意的商人,获利甚多。将各省的典当铺按资产分成五等,每年分别征税十到五十两不等,额征19.5万余两。

后来正式还征收“优免丁粮银”,明代文武职官、举、监、儒、吏等类人员享有豁免一定的租赋、力役的特权。

现除生员依旧免征外,其余文武职官举监儒吏也酌收优免丁粮银,共额征44.4万余两。

魏公公执政期间,甚至免除了陕西的榷税。

天启年间,一年的辽饷收入大概就有400万两,这还仅仅是辽饷。

左光斗在河间府的屯田搞得有声有色。

左光斗管理屯田期间,积极提拔屯田人才卢观象,同时还主张把农政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

除此以外,左光斗针对北方人不擅长种植水稻,而北方赋税要比南方要轻的特点,招募南方人来北方教北方人种地。

同时还开设“屯学”,这个“屯学”就是专门为屯军及其子弟设立的学校。

要想进入“屯学”学习,还需要学骑射;录取的屯生,还给予一定的土地让其耕种;屯学童生还可以直接免去县试,直接院试。

更好的是,屯田、屯学还不用国家财政支出,做到了自给自足。

“昨岁六百亩,今为四千亩,向之一望青草,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举纲,风景依稀,绝似江南”,这些可都是左光斗的政绩。

杨涟在常熟知县任上干得也很好,万历四十二年全国“举廉吏第一”。

重视教育,增置学田八百亩,增置义田三百亩收租,用以学校开支;捐俸筑府塘石堤四十里,人称杨公堤。

商业税主要分两大类:一、关税,包括内地关税和海关关税。

其中内地关税又分钞关税,工关税,门税及过坝税,船税。

杂项包括塌房税、酒醋税、渔课、契税、市肆门摊税。

天启六年、天启七年,九边拖欠的饷银份额分别达72.38%(约237万两)和61.29%(约201万两),钱都去哪了。

天启元年拖欠份额是36.58%,二年20.54%,三年9.76%,四年0.51%,五年8.38%。

怎么反而魏公公执政了,九边饷银拖欠的数字反而越来越高。

而到了崇祯元年,经过新任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努力,明朝才勉强缓解财政赤字。

所以绝对不能对历史有什么刻板的印象,认为阉党会搞钱,东林党就完全不会搞钱,完全只知道吵架,不为国家着想。

东林党里面也有很多很有能力的大臣是很为国家打算的,是办实事的。

皇帝这趟急招韦宝入京,一方面是要韦宝随行护驾,让天启皇帝朱由校上山海关玩玩去。

另一方面就是要搞定钱的问题,在皇帝和魏忠贤眼中,韦宝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四百多万两的缺口,再加上韦宝这趟裁军十万,需要补发的饷银,合计至少超过五百万两纹银。

五百万两纹银这种事情,大明天下,除了韦宝,恐怕没人能够解决。

当然,晋商也能做到,但一旦让晋商去做,这头从晋商手里弄来五百万两纹银,转头他们就能靠着从民间盘剥,靠着私下与关外做生意,充实蒙古人和建奴的物资补给,弄回来上千万两纹银,甚至更多。

那样的话,本来就危机重重的大明,更加会雪上加霜。

这些事情,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这世上没有谁是傻子,皇帝清楚,魏忠贤清楚,阉党清楚,东林党大臣们也很清楚,中立派大臣,甚至普通老百姓,所有人都清楚!

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冯铨等几位阁臣围在韦宝旁边,韦宝与几个人应酬几句,主动让李成楝和骆养性帮着自己招呼一帮阁老,转而去同丁绍轼说话。

丁绍轼大人现在是东林党在内阁中的独苗了。

丁绍轼不喜欢韦宝,也不是很讨厌,主要因为韦宝属于倾向于阉党的人,却并没有做多少危害东林党的事情,反而还曾经挽救过很多东林党大臣。

“丁大人好。”韦宝主动在丁绍轼身边打招呼,“感谢丁大人来迎我,我一个后生晚辈,当初入翰林院,还得到了丁大人的提携,丁大人能算我半个座师,这让我实在担当不起。”

“韦爵爷不用客气,我们来迎爵爷,这是陛下的意思。”丁绍轼不咸不淡的道。

韦宝微微一笑,“那也要丁大人肯来啊,丁大人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不用来的,说明我在丁大人心里还可以。”

丁绍轼也忍不住笑了笑,他是知道韦宝的口才的,韦宝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这本事,可以说满朝皆知。

这时候张之极来了,打破了韦宝与丁绍轼一同走路,彼此无话的尴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鹿鼎记》,方便以后阅读明鹿鼎记【0951 八百多万两纹银的缺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鹿鼎记【0951 八百多万两纹银的缺口】并对明鹿鼎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