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预料之中的大胜】

作品:明鹿鼎记|作者:轩樟|分类:历史|更新:2020-07-15 02:05:04|字数:12090字

实际打猎,都是集体活动,讲究侦查、包围、合围等等战术。

八旗的框架结构,就是直接来自于行猎,并不是努尔哈赤一拍脑袋脑补出来的。

在韦宝看来,建奴强大,不是因为建奴的骑射,实际上建奴没有什么花样,纯粹是明军的翻版而已。

你会的我也会,你玩的好的我比你有先天优势,气不气。

军队是你训练的,装备是你送的,粮食也是你给的,明军纯属运输大队长。

你大明王朝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我帮你打你自己。

满洲八旗军从某种角度看,就是明军,相当于洪武时期的明军来打天启崇祯年间的明军。

但是现在在韦总裁手里,建奴有点玩不转了。

首先,韦宝很果断的贯彻了坚壁清野,整个辽东都没有辽民了。

仅有的三四万在觉华岛的辽东边军的家属都让韦宝给后撤到前屯堡和高台堡附近去了,要想攻击前屯堡和高台堡,就得靠近山海关,而山海关有大量的宝军,努尔哈赤没有这个胆量冒险。

说要拿下所有关外土地,那就是努尔哈赤对底下人喊喊口号,鼓舞一下士气,实际上,现在的努尔哈赤已经有点胆寒了,感觉军事实力比不上韦宝,否则也不会一直暧昧的与韦宝和谈,甚至和亲。

八旗的战力,如果以战争做注脚划分时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从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起事,到十九年基本整合建州,算是第一阶段。

从万历二十一年击退九部联军,到天启五年攻陷旅顺,第二阶段。

从天启六年到崇祯三年袁崇焕死,是第三阶段。

韦宝现在所处的是历史中的第三个阶段。

崇祯四年大凌河围城战到崇祯十七年山海关之战之前,是第四阶段。

入关到一统天下,算是第五阶段。

第一阶段,草创。胜多败少,艰苦创业。起事兵力从百人左右三十甲,攻图伦城,到万历十九年的千余人,主要是以步兵为主,重甲不多。

图伦城、萨尔浒城、兆佳城、马儿墩、介凡、哲陈部、安土瓜尔佳城、漠河、俄而浑城、王甲城、一系列征战,节节胜利。

战斗十分频繁但规模不大,所谓败仗也不过是攻伐偶有不利,或身受重伤,攻翁克洛城时努尔哈赤中箭。

兵力本身未受重挫,反而不断增加,终能整合建州,也引起了其他女真部族的忌惮。

然而这一时期,大明王朝并没有将目光投射过来,不仅不庇护尼堪外兰,反而陆续重击叶赫部、哈达部等,并于万历十七年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次年努尔哈赤赴京进贡。

第二阶段,崛起。战功赫赫,尤其是数次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击退九部联军、陆续将哈达、辉发、乌拉等部族攻灭收服。

终于引起大明注意,然而,先出手的是努尔哈赤,四十六年祭出七大恨,出兵破抚顺、连克十余堡、取清河。

于是,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随即陷开原铁岭,并终结叶赫部。

短暂平和之后,再度发起攻势,破辽阳沈阳,扫荡辽河以东七十余堡,血战西平堡,勾结内应轻取广宁。

至此,关外彻底陷落。

辽阳沈阳广宁全是大城重城,大军是十万十万的溃败,总兵或战死或投降,督抚或自杀或下狱论死。

这一阶段,后金正式建立八旗,先四色旗再四镶旗,兵力从七千左右,逐步到达三万,打乌拉,到五六万,占据辽东。

从草创时期的军纪混乱人员混杂缺马少甲,到如林之众如泉之涌甲胄光芒耀如冰雪,军容壮盛军纪严明。

从朝鲜官员的出使记录来看,八旗兵这个时候已经拥有了强大的骑兵力量和较为完备的军械制造能力。

在战斗初期,战力还不及叶赫,随着战争的发展,形成了五六万建州部为主,三万左右乌拉东海兵为辅,加上叶赫部的九千青壮,并且在击败明军的几次大战之后,萨尔浒辽沈,得到大量的马匹兵器和粮草,当然还有广阔土地和人民。

最终形成了十万左右兵力,六万左右主力的军事集团。

大明方面,在萨尔浒辽沈的大败之后的关节点。

熊庭弼经略辽东,提出增兵加饷造械巩固城池的方略,此时漫谈恢复进剿之事何敢草草。以守为稳着,守正所以为战也。

决策是以四路要地为防御重点,每路设兵三万,叆阳清河抚顺柴河,放弃沈阳击中兵力于辽阳,总计十八万军马,军饷三百余万,计划还未执行,群臣攻讦,熊庭弼去职。

后续发生的事,基本遵循熊庭弼的预料,后金从开原铁岭抚顺步步进逼,继而接连攻取大明分兵驻守的沈阳和辽阳。

沈阳被杀七万,辽阳大约六万,于是兵败如山倒,辽东沦陷。

此时关外在辽西还有广宁可守,熊庭弼再度受命主持防务。

决策是三方布置策,固守广宁集结兵马;以登莱舟师海陆牵制,伺机进辽南沿海;以山海关为中轴节制三方,待各镇兵马大集,三方并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鹿鼎记》,方便以后阅读明鹿鼎记【1029 预料之中的大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鹿鼎记【1029 预料之中的大胜】并对明鹿鼎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