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 排队枪毙战术】

作品:明鹿鼎记|作者:轩樟|分类:历史|更新:2020-07-18 04:09:37|字数:12166字

整半天还是冷兵器时代的思维啊。

于是英军将领威灵顿公爵搞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战术,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后坡战术。

在1808年开始的半岛战争中,在面对拿破仑时代强悍的法军。英军的火炮人数都不占优势。

当时法军人,英军人,为了抵御法军强势的进攻,威灵顿先把阵列不再像之前排成好几排。

而是拉成一条只有3人到4人组成的长阵列。

这条长阵列被称为“细红线”。

然后全藏在山坡后方,这样不但敌人看不到阵型和人数,还可以躲炮弹。

利用山坡前面放一部分散兵打冷枪干扰敌人,等对面法军认为,这怎么才这点人,连队列都排不好,这不是白送吗。

于是前排的法军认为英军的溃败了,便放弃阵型开始收割,等翻过山的时候,才发现山后有一长串蓄谋已久的英军等着他们。

放弃了线列的先头法军被这一战术惊呆了,没了线列基本也没有什么战斗力。

直接打的滚下了山。

同时英军开始翻山进攻,

并且以两翼合围之势,来攻击后排还有阵型的法军。

两翼合围还形成了交叉火力的效果。

再加上细红线漫山而下让法军士气崩溃。

单一条直线线列完全抵挡不住英军的合围线列。

法军就这样被动了脑子的英国人暴打。

英国人就在这样利用地形和改动了线列结构打赢了法军。

一个问题出来了,每次打仗不可能总在山坡打吧。

于是英国人又想了下线列战术存在的缺陷问题,发现了关键的一点。

那时候火枪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准度和射程,双方隔老远互相对射,你一轮我一轮,打的跟回合制一样。

几轮交火下来凭借当时火枪糟糕的性能,双方也没死多少人。

最后还是拼刺刀。

精准度和射程就那样了,那要提高怎么办。

那就靠近点再开火。

最好把枪怼敌人脸上,保证不打偏。

于是,英国改变了传统的线列战术思维。

敌人要开枪就开枪呗,反正那准头也打不死多少人。

我们就不开枪,顶着你的火力前进。

就这样,英军开始不对射了,先让敌人射两三轮。

反正准头就那样,上弹速度也慢。

你随便开枪,我躲一下算我输。

中枪了后排的士兵顶上去,保持线列继续前进。

英军最前排的士兵岂不是很惨。

惨嘛,是有点。

但耐不住严苛的军法。

因为当时要是胆怯或者想做逃兵,后果都很惨。

还不如死在进攻的路上。

同时英军的军官也和士兵们一同前进,军官都身先士卒了,士兵们也没怨言。

反正会不会击中,看自己运气咯。

再加上军乐的激励,英军的龙虾兵们就这样昂首挺胸的冒着敌人枪炮前进。

当时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按捺不住,会提前开火,然而却因为火枪的性能导致杀伤力有限,无法彻底击溃英军。

而英军凭借严苛的军法和纪律性维持阵型。

牺牲掉部分兵力,等走到足够近距离的时候,一般是三十米以内。

英军会趁先开枪的敌军还在换弹。

以一两轮最佳的精准度的开火直接射垮敌人。

敌人被射垮后,阵型便会崩溃,然后再发起刺刀冲锋收割战场就行了。

而防守,最典型的便是1759年的亚伯拉罕平原之战。

在面对法军的进攻,英军始终如一面墙一样伫立。

当时英军接到的命令便是,必须等敌人到27米的时候才能开枪,违者军法处置。

在法军进攻的时候射了几轮,近四分之一的英军士兵被击倒他们也不为所动。

等到法军走到了27米。被英军一轮齐射击倒了530人,而之后两轮齐射又击倒了近800法军。

直接击垮了法军的阵线。

让法军士气大跌,仓皇逃窜,而此时的英军吹起风笛,装上刺刀发起进攻,彻底击败了法军。

英军打破了线列步兵时代的定式思维,不再以传统低效的远距离对射来取胜。

让士兵们看起来以很蠢的排队枪毙的战术,最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

铸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初打破线性步兵传统的英国,得了丰厚的成果。

线列步兵战术的出现,也是因为当时的武器水平的限制。

随着历史的推进,武器装备也在不断进步,当武器的射程精度火力装填速度已不再同日而语。

线性步兵战术终结,便是在自动武器的出现后,被撵进了历史的车轮下。

到了一战,一些战术落后的英军指挥官竟然还用线列战术。

在索姆河让士兵排着队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

直接被德军用交叉火力的机枪,在一天之类就杀了近六万人。

彻底的终结了这一战术,让排队枪毙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鹿鼎记》,方便以后阅读明鹿鼎记【1033 排队枪毙战术】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鹿鼎记【1033 排队枪毙战术】并对明鹿鼎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