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反对历史虚无】

作品:明鹿鼎记|作者:轩樟|分类:历史|更新:2018-06-30 00:04:01|字数:15050字

能不能造出合格的酸碱,韦宝没有把握,但是凭着自己这小半桶水的知识,用现有的材料,随便摆弄一下,就能摆弄出合格的毒气!

韦宝还是有基础概念的,知道只要弄出跟‘氯字打头’的化工气体,见谁灭谁。

不用冷兵器,也不用热兵器,弄上几桶刚烈化合物,在和建奴两军对峙的时候,只要风向对自己这边有利,把桶子打开,滚滚黄烟往建奴列阵方向一刮,管你八旗铁骑有多刚猛,有多么的名震天下,有多么的天下无敌,管你是十万还是二十万,分分钟让你们人仰马翻,死掉大半,剩下的人只能望风而逃。

韦宝忽然觉得很亢奋,心里邪恶的同时,整个人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在自己的屋内走来走去,看了一眼窗外的血色朝阳,他一点困意都没有。

不过,抽了根烟之后我,韦宝逐渐将这种情绪平复了下来。

韦宝其实是反对极端皇汉的思想的,他并没有将满人看成华夏之外的民族,以前看明末小说,只要是铁血军事类的,最大的爽点,甚至是唯一的爽点,作为终极目标的爽点,就是各个作者们挖空心思弄死建奴。

韦宝是反对这样的,汉族伟大的地方在于包容,在于道德,在于强大的融合性。

逮住谁灭谁,不能容人,那不是皇汉,那是纳粹。

皇汉最早指汉朝,在古代和近代,皇汉常作为汉民族的代称和别称。

20世纪初,邹容为了推翻清朝的皇权,使用皇汉民族的概念鼓动排满革命,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影响巨大。

网络上的“皇汉”,是具有争议性的群体,一般指部分崇尚汉文化、同时极力排斥外族文化的优点,喜欢讨论民族、文化、艺术及历史的人士。

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书——《革命军》。

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这是最早出版宣传革命的单行本书籍,使“举国上下,无不震动”。

邹容在《革命军》自序署明“皇汉民族亡国后之二百六十年”。

孙中山说:《革命军》“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

《革命军》一书风行全国,不少青年正是受这本书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

清政府极度恐慌,惊呼:“此书逆乱,从古所无。”通过上海租界工部局,当年6月30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将章太炎逮捕。

孙中山在旧金山致公堂和中西日报社的帮助下,刊印《革命军》册,分寄美洲、南洋各地。

1906年10月孙中山又给新加坡的同盟会员寄去《革命军》样本,嘱咐:“从速印之,分派各地,必能大动人心,他日必收好果。”

1912年3月29日,孙中山更念“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着书立说,激发人心”之功,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下令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赐恤崇祀”。

黄兴也曾“以携带邹容所着《革命军》、陈天华所着之《猛回头》二书,零星赠送军学各界至四千余部之多”。

武昌起义前,《革命军》在武昌的革命士兵中几乎是人手一册。

鲁迅说:“便是悲壮淋漓的诗文,也不过是纸片上的东西,于后来的武昌起义怕没有什么大关系,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韦宝承认这种想法在历史特定时期,有一定的作用,先不说进步还是腐朽,反正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作用就是了。

但是这种想法本身肯定是有问题的。

到了后世,“皇汉”一词实际形容了正统的文化民族观点,也就是华夏族,很多人容易将华夏族和中华民族概念混淆,而实际上华夏民族就是以汉族的前身,而中华民族是指华夏族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共同形成的国家民族,是地域概念,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国族概念而非民族概念,与华夏民族完整的民族共同体是有本质差别的。

早在西周初年,华夏族就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见尚书梓材篇,中国的国家主权为汉族所独有。

《周书-梓材》: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韦宝觉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一体”是指加入中国国籍的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保持皇汉思想是不自信的表现,自己足够强大的话,民族小兄弟们会不热烈拥护?想作死才乱蹦跳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明鹿鼎记》,方便以后阅读明鹿鼎记【0213 反对历史虚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鹿鼎记【0213 反对历史虚无】并对明鹿鼎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