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

作品:汉武挥鞭|作者:汉武挥鞭|分类:历史|更新:2018-11-19 15:06:12|字数:6424字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之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汉帝刘启偕太子刘彻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

祭祀完毕,刘启端坐在太庙云台的『主席』上,兴致颇高,脸上堆满了笑容。正所谓“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日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作为一个与民生息的帝皇,刘启是由衷的替百姓感到高兴。

太常卿刘歂更是红光满面,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行政事务,一年到头他也没几次『露』脸的机会,今日自然要好好表现,在皇帝面前搏个脸熟也是好的。

刘歂征得皇帝同意后,挥手示意奏起祭祀礼乐。太乐令当然不会给上司掉链子,命乐工奏响周朝祀天的古曲《西皓》,歌伶随曲『吟』唱起来,八佾八列六十四名乐人(舞姬)也纷纷执羽而舞,正是古舞《育命》。

皇帝和群臣看得津津有味,倒是坐在刘启右侧的刘彻哈欠连天。

虽然知道这是华夏民族的古典文化,是应该尊重的,但他实在提不起兴趣。特别是从未央宫一路行来,近万的迎秋队伍,竟然车旗服饰皆白,连皇帝和太子都要身着白『色』麻衣,随行的歌伶还不断的唱着腔调诡异的古曲,让刘彻这个后世之人感到头皮发麻,没事为啥要披麻戴孝啊,实在是太不吉利。

为了准备祭祀宗庙的贡品,刘启还进入太庙外的园圃内,独自『射』杀了一头强壮的野牛,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刘彻看到刘启提着水桶大的野牛头缓缓走出园圃时,几乎没乐晕过去。

太无耻了!这演戏多少要有点谱吧?

就靠一张弓和一柄厚背剑就能独自在半个时辰内搞死这样一头野牛?单单砍下牛头都得花上大半个时辰了。

而看到刘启身上还白衣飘飘,纤尘不染的神仙模样,群臣非但没有『露』出丝毫疑『惑』的神『色』,反而登时山呼万岁,陛下威武。刘彻觉得他们比皇帝老爹更加无耻,玩政治的永远都是这副鸟样,但刘彻觉得自己将来要保留一丝人样,所以他会成为半人半鸟的生物,简称鸟人。

实在闲得无聊的刘彻,只得半眯双眼,神游天外。

南山下实验田里水稻应该快收割了吧?好不容易从江淮寻来现今大汉最好的稻种,为了提高种子匀度,有利培育壮秧,几乎是命令下人选种时一粒粒的挑选,颗粒硕大饱满。种子消毒更是废了大力气,石灰水,草木灰,硫酸铜溶『液』,现有适于浸种的手段都用上了。

毕竟刘彻两辈子都没干过农活,从书中得到的理论要转化为实际颇为不易。

所幸御花园里有几个老花匠,从前也是农家出身,又精通苗圃育种,所谓触类旁通嘛,刘彻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少府将人抢了过来,一起研究稻种改良的方法。

今年开春时,几人都被派去遗孤内院的农学院去做先生了,还搞了一百亩的实验田,上月回报说长势良好,刘彻才稍微放下心来。

稻子现在的产量或许还比不上粟米和小麦,但刘彻知道,在杂交水稻问世后,稻子将成为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粮食来源。

然而想要在关中推广水稻,并不简单,和粟米与小麦相比,水稻的需水量太大。除非刘彻能找到野生旱稻稻种进行培育,旱稻种子发芽时需氧较多,吸水力较强,而需水量较少,很适合在关中种植。

现今的旱稻稻种大部分分别在东南亚和南亚,最有机会拿到就是南越国了。

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汉朝成立后,赵佗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像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如今赵佗已经九十高龄,即使是在人均寿命高达七十余岁的刘启朝,都是少见的高寿。(不要怀疑,汉初是中国历史上人均寿命最高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新中国的人均寿命才恢复到刘启朝的水平线。)

刘彻更知道,历史上的赵佗最后活了一百多岁,不但熬死了他所有的对手,甚至连对手的孙子都熬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秦汉时期真正笑到最后的人。

如今南越国天高皇帝远,又占山为王,刘彻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尽早搞掉赵佗。旱稻实在太重要,关系到未来的一系列布局。没有足够粮食,人口增长计划就没法进行,对外征伐就没有足够的兵力,对内发展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

刘彻不是没有考虑过派人潜入南越国寻找野生稻种,但直接在关中种植野生稻种是异想天开。巨大的气候差异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克服的,必须先就地培育,在南越国大范围人工试种,慢慢的选取合适移植的品种,方才能关中种植。

穿越小说中拿到一袋种子就能种出几亩良田的神迹,刘彻自认还没有如此耀眼的主角光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汉武挥鞭》,方便以后阅读汉武挥鞭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汉武挥鞭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并对汉武挥鞭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