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19-08-02 15:47:43|字数:8138字

手帕呢,挥舞投诚?捂伤口?血书遗嘱?怎么看怎么不吉利。

好了,既然送过了财礼,那下来就是请期了。

也就是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

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亲迎,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因为唐朝的婚姻习俗大多继承于北朝。

而在北朝,迎亲时,夫家在新郎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新娘家的门口,到了之后便齐声高喊:“新妇子!”

这时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紧闭大门,那意思是要给新郎点颜色看,这媳妇可不是好娶的。

于是夫家几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围成一圈在大门外叫唤,直到把门催开,迎接新娘上车。

在唐朝,这被称为“催妆”。

在唐朝早些时候,迎亲往往是在黄昏,一直到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在清晨。

在接完新娘后,事情还没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挡在道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想过去也行,留下买路财,谓之“障车”。

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

“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

“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躝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

“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即结婚前男方必须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张席子盖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户,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门口。

接到新娘子后,新娘子上车时,得挡上膝盖,搭上盖头,新娘子上车后,新郎需要骑马围着车绕三圈。

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将来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

男方的父母等亲属则从便门出,然后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新娘子的脚印,以沾喜运。

而且新郎亲迎,古代是要御车至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

里头礼节一套,然后迎新娘出来上车,新郎御轮三周,先归。

新娘乘后车,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

注意新娘所乘之马车,一般都由女方自备,事后三月要由男方送回,谓之“反马”。

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三个月试用期过了,才能正式上岗。

不是处女还可以退货,这点最符合中国文化的的核心精神。好!!!!

同时,古时还有催妆诗,障车等等说头。

比如,唐朝时云阳公主出嫁,男方傧相是陆畅,作的催妆诗是。

“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宫女们因为觉得陆畅操吴音,才思敏捷,都愿跟他开玩笑,宫中才女宋若兰、宋若昭作诗道

“十二层楼倚碧空,凤鸾相对立梧桐。双成走报监门卫,莫使吴歈(吴地的歌曲)入汉宫。”

陆酬曰:“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吹箫。须教翡翠闻王母,不奈乌鸢噪鹊桥。”

(古代就这么风雅,傧相公然和伴娘中的TWINS调情)。

现在不行,无厘头的成分居多试看。

误区一,拜堂乱拜,现在说得夫妻对拜,说得是两个人头碰头,大大这可不是梁山泊上鸳鸯盗结义啊,古礼,女的先拜,男方回礼,如是者四,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

此外说说拜堂地点误区,所谓青庐结拜,其实是北朝礼俗,在唐朝的时候经过变革,才改在堂上。

《世说新语》里记载汉朝时,曹操与袁绍去劫了别人的青庐,搅闹婚礼,其实是劫外国人的婚礼,类似于今天中国人冲进教堂去抢个洋妞。

误区二,乱穿衣服。

现如今,国人习惯乱穿,中式婚礼,旗袍配唐装,(天啊,难道是红白喜事一起办?)。

没见过正宗的中式婚礼着装吗,凤冠霞帔,这种高级货怎么也比民国四马路的职业标准套装强的多。

西式婚礼,戴错花环(一不是野战排,二不是参加奥运会,三不是至尊宝,戴错位置,形势,到底是为什么)。

还有戴错戒指(订婚,结婚都搞不清楚),穿错婚纱(明明是新媳妇,偏穿老姑娘出嫁的颜色)。

误区三,新房交杯酒,又称合卺。

古语有“合卺而醑”,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各执一片以醑。(由此类推,葫芦娃一定要禁播)。

男方要记住,喝完之后,要把杯子倒过来,取阴阳和顺之意。

不然这辈子就要被老婆欺负了。

还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

衣服也不能被压到等等。

当然新婚之夜最重要的是,验红,先抄一首小令,代言男人之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七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七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