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二)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19-08-03 22:57:33|字数:8284字

《唐律》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或虽犯“七出”而属“三不去”者,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

这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利益是一种保护。

另外,对妇女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法律也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制造了一定的条件。

而且唐代的婚姻制度中,对于婚姻的成立,还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维护“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原则,强调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即使卑幼在外地已自行订婚,只要尚未结婚,也必须服从尊长的安排,如违反尊长意志者,依律“杖一百”。

第二,婚书、聘财为婚姻成立的要件,“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

或者虽无“许婚之书”,但女家已接受男家聘财,亦不得悔婚,否则,同样处杖刑六十。

又规定,“男家自悔者不坐”。

第三,对婚姻的缔结有限制,而且规定同姓不婚,违者各徒二年。

非同姓但有血缘关系的尊卑之间不得为婚,违者“以奸论”;严禁与逃亡女子为婚,监临官不得娶监临女子为妾,良贱之间不得为婚,违者均处以刑罚。

第四,维护“一夫一妻”为基础的多妾制。

惩治有妻更娶,“诸有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惩治乱妻妾位,“诸以妻为妾”,“徒二年”。

关于婚姻关系的解除,上面已经简单的说过了,唐律中规定出妻、义绝、和离三种类型。

1、出妻即“七出”,唐律的“七出”自是源于礼制,但在内容上有变动,在顺序上也有较大的调整。

《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yin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而依唐代律令,七出的顺序为:一无子,二yin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

七出是法律赋予男子单方面的权利,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置子女卑幼的地位,因而出妻的特权往往操之于男方父母,有时并不完全出于本人的意愿。

下面分别介绍出妻的七个法定条件。

无子。

在古代家族社会,血缘是联系族人的纽带,婚姻的目的、功能和最高价值被界定在“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宙,下以继后世”的范围内,在儒家经典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舜悖礼擅娶也不为过。

娶妻的目的就是生育出承祖传宗的男性继承人,这也是妻的应有职责。

这一礼制观念历代相沿,至唐未改。

唐律强调妻的这一生育职责,将无子出妻列为七出首,实是将生育责任片面归于妻。

yin佚。

yin佚即纵欲放荡。按照《大戴礼记·本命》的解释,礼设yin去,是因为其乱族,古代中国是一个血缘聚居的家族社会,它强调血缘的纯正和亲疏远近之别,由此决定家族内部的等级以至推衍出社会的等级。

yin佚乱族,此为家族大忌。

当然这一禁条仅仅是对妻而言的,对夫并无丝毫的要求,它标志着夫及其家族对妻的性专权。

从史实来看,唐代离婚再嫁是较为容易的。

离婚当然是由夫方提出离异者为多。

女子色衰爱弛、男子一朝发迹,都可以成为弃妻更娶的缘由,甚至有因细小事故而轻出妻者。

男子离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妻子的命运系于丈夫和公婆的喜怒之间。

正如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然而由妻方提出离异者也不少。

有因夫坐罪而求离婚者,有因本家有故而求离婚者,有因夫患病而离异者。

还有民间女子因对婚姻不满意而离婚的事。

这表明,唐代离婚较为自由;不仅为法律允许,而且不受社会舆论非议。

另外,再嫁也不为失节。

这从唐代妇女不以屡嫁为耻中看得很明显,像是唐代公主再嫁、三嫁者就非常多。

比如仅以肃宗以前诸帝公主计,再嫁者23人,三嫁者4人。

离婚再嫁的难易和贞节观念的强弱,是衡量婚姻关系自由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唐代看,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习以为常,并未受贞节观念的严重束缚,它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

而且在唐代上层社会的男子中,较普遍地实行着各种形式的多偶制。

皇帝嫔妃如云,成百上千;贵族达官也借种种口实,广置妻妾。

就连与妻子情爱甚深的白居易也不例外,除纳妾之外,士大夫阶层还有狎妓的乐子。

与男子的纳妾娶妻、寻花问柳相对应,在上流社会的妇女中,也常演出许多蓄养情人、婚外私通的艳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八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八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二)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