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丰富多彩的食物(二)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19-09-08 22:05:41|字数:8038字

殊不知唐代文人嗜酒特甚,有关诗文也特别多,因此唐代的“酒文化”是别具一格的。

就中唐初的王绩,算得是一个先锋。

王绩长期弃官在乡,纵酒自适,他所作待文多以嗜酒为题材,其中有一篇《醉乡记》,将历来的嗜酒文人称作酒仙,以为榜样。文中道:“……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召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

大凡把酷好饮酒且替饮酒的人称之为“酒仙”。

自从有了“酒仙”的美称之后,酒仙便层出不穷。

唐代中期就有“酒八仙”之说,称嗜酒的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为“酒仙”。

八仙中嗜酒最着名的当然是李白。

李白爱酒,他的酒诗也相当多,其中有许多名篇,《月下独酌》就是佳作之一,还有那一曲千古绝唱《将进酒》。

虽说从某种程度是宣扬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实际上也是诗人心灵深处回荡着的一曲痛苦悲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把自己的愁闷痛楚,恨不得都消释在酒中,没有酒就不会有他的佳作,也就不会有他的生活。

他的《把酒问月》诗,表达的正是一种寄情于酒的愿望:“所愿当歌对清酒,月光长照金樽里。”

还有那首《客中行》,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心境。

传说李白最终因酒而死,那是在他大醉之后,下到采石矶大江中捉月,结果被江水吞没了生命。

赞佩“酒八仙”的杜甫也是一个不逊色的酒客。

杜甫流传至今的酒诗,比起李白的甚至要多出一倍,大约有三百首之数。

如《水槛遣兴》诗:“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又如《绝句漫兴》诗:“莫思身外无穷事,日尽生前有限杯。”

其间所表达的意境,与李白颇有相通之处。

比起李白与杜甫,自居易显然晚了一辈。

但他的嗜酒却丝毫不亚李、杜二人。

自居易自称为“醉尹”。他有一篇《酒功赞》;极言饮酒之乐趣自以为步“竹林七贤”之一刘伶《酒德颂》之后。

他写道:“由于唐代文人的嗜酒成风,他们的品评自然为美酒带来一些雅号,成为天下麦鞠之英,米泉之精,作和为酒,孕和产灵。”

“孕和者何,浊酒一樽,霜天雪夜,变寒为温。产灵者何,”从唐代诗文中看出,唐酒多以“春”为名,如李白诗“瓮中百斛金陵春”;杜甫诗“闻道云安鞠米春”;韩愈诗“且可劝买抛青春”;《国史补注》中的“荣阳土窑春”、“富平石冻春”、“剑南烧春”;郑谷诗“千缺石冻春。”

刘梦得诗“鸥鹅杯中若下春”;及《清异录》所云“含春王酒”等。

唐代文人饮酒,极重花前月下之酌,李白的《月下独酌》即其一例。

这实际上是诗人孤独寂寞境遇的写照,不仅在“月下”,而且为“独酌”,沉闷的心绪因酒而消散,随月而飘去。

当然,也难免会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时候,那就很难得到解脱了。

大约从唐代开始,单纯狂欢的酒徒似乎没有过去那么多了,特别是文人们越来越注重领略酒中趣,不再是一味作乐,饮酒被看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经过唐宋以后文人的总结积累,与“茶道”并行的“酒道”也趋于成熟,这就是所谓“六饮”之说,六饮对饮酒的酒人、地点、季候、情趣、禁忌、娱乐等方面进行具体探讨,这些行为还逐渐成为士大夫们的行为准则。

中国以“茶文化”着名,中国还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唐代文人更是把“酒文化”延出一门“酒文学”,这是一门独特的文学,有其超见脱俗的一面。

这是一门我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学,十分了不起。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过去!

而且不同阶层的饮食风尚唐朝时期饮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等级层次差别突出表现在高门化族与平民百姓的差异。

先秦以来,食肉者为贵族,食素者为平民,因而这两者成了两大不同阶级的身份代称?

地主阶级的饮食风尚唐朝地主阶级,包括皇室、贵族富豪、士人等,他们以追求异味奇珍为乐事,崇尚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甚者奇嗜恶癖,令人作呕。

当然,也有少数地主阶级有知之士居安思危,提倡节俭,而能轻财贵义、乐善好施。

饮食奢靡,是唐时期地主阶级的普遍现象。

《汉书?食货志》载:“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移,不以蓄聚为意。”

当时奢移已成为时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四十五章 丰富多彩的食物(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四十五章 丰富多彩的食物(二)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