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梦的特点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19-10-03 22:07:52|字数:8086字

《裴航》中,裴航为求仙子云英为妻,于仙境求得广寒宫玉兔捣药的玉杵,捣药百日夙兴夜寐,终得佳人成仙而去。

此类仙人恋慕凡尘,与凡人结下姻缘的传奇多受道家传说中求仙问道,而隐遁人间的理想相契合,同时也与受到前代如曹植宋玉等一类作家的影响有关,此类传奇无疑都能在他们所撰写的于梦中偶遇仙女佳人等一类故事文赋中找到缩影。

而后世文学以此为典范的莫过于《牡丹亭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者通过这样虚与实模糊交织的方式,使得人物情感在荡气回肠之余,亦满足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圆满结局和事事但求团圞的文化追求。

于此类似的传奇还有《异梦录》和《灵应传》,但异梦录中,并非侧重于表现男女之情,而《灵应传》则更应归入于仙游类纪梦传奇中。

此后还有一篇传奇《杨太真外传》则对幻境中玄宗与贵妃相聚的场景描述更详。

之后在清初洪昇亦根据两则传奇故事,改变成为传奇剧本《长生殿》。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已经荒芜的长生殿里却在七月七鹊桥相会之日,隐隐传出两人互诉衷肠时的喃喃私语。

通过梦幻般的笔致,传达的却是作者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怜惜和哀叹,而将这一切勾勒于梦境幻象之中,亦是对这一美好愿望的象征和寄托。

其三是以奇梦明道之机。

唐传奇的纪梦小说中,潜在着庄子对于梦哲学的现实观点。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着名的庄周梦蝶之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里,作者列举出了庄周与蝴蝶两个千差万别的事物,就客观情况而言,庄周不可能化而为蝶,蝶亦不可能化而为庄周,但在梦境中蝴蝶和庄周都体验到了两者化而为一的境界,这也就意味着两者在梦境中有了相互理解和融合的可能。

这就是庄周通过梦境所得出的哲学体验,即梦幻与现实的无差别意义,人至于梦境中时,很难界定二者间的分界,就梦境中的二者而言区别亦是没有意义。

现实之中,对于人类这样的观察者而言,一切的事物亦不会因为人的认识偏差而产生任何变化,这是中国对梦的哲学含义所提出的最早理论。

因此,其影响自然不可小觑。

而在传奇中,对梦境哲学含义的探讨就十分频繁,加之此时唐人的认识能力已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狭隘世界,而是将这一哲学思想结合现实生活,更立足于对人生涵义的思索和探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南柯太守传》。

《南柯太守传》与庄周梦蝶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楚游侠淳于棼因大醉不醒而堕于梦境,梦中置身异乡槐安国中,竟因父亲之故得与槐安国公主结为姻亲,一朝飞黄腾达贵不可言。

却因一夕之间功高盖主而公主早逝,竟沦为平民遣送回乡。

一生旦夕祸福,觉时却只是黄昏时候,搀扶自己回来的朋友都还尚未离开。

淳于棼惊于梦中所欲所见,竟于院中槐树下寻得一蚁穴,蚁穴中各色布局竟与梦中槐安国种种皆都吻合。

后淳于棼感于南柯之虚浮,悟人世之倏忽。

遁了凡心入了道门。

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后人评曰: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

此处提出人与蝼蚁何其相似的观点,也正与庄周所要提出的,现实理想与虚幻存在之间莫测的维度相似。

人们如何取舍选择,一切不过唯心而已,客观事实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南北朝鸠摩罗什所译诸多大乘经典流传中原国中,使得其时的哲学思想更加丰满,立体而多元。

鸠摩罗什所译经典因其用词朴实无华,而又能通解经典释义而无碍,使大乘佛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而唐传奇受其影响也是必然。

“一切有为法,犹如梦幻泡影,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这段耳熟能详的佛家箴言亦与传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

唐朝时期各方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得当时的哲学和文化主流已不仅仅只局限于儒家或者道家,而是出现了新一轮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不仅体现在诗学之中,在传奇领域亦是同样气象各异,如袖里乾坤,管中窥豹,由此便可见一斑。

而以纪梦这样的方式写作,也无疑为作者表达自己迥异他人的哲学观点提供了最可靠也是最直观的媒介。

究其原因,作者菌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梦是一种连接现实世界与个人灵魂世界的最好媒介。

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在佛洛依德的梦哲学观点中,也提出了潜意识这一思想的存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六十七章 梦的特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六十七章 梦的特点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