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重重演化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19-11-01 23:27:28|字数:8156字

身为龙的它们,每一天都要遭受身有逆鳞和热沙缚身等几种苦事。

龙女故事进入中国的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

不仅如此,其角色设置、人物形象性格、故事情节发展都较之过去的印度故事有着非常大的变化。

这些佛经故事流入中国社会之后,逐渐走下了佛教的神坛,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因此这些龙王龙女故事也被世俗化中国化了。

汉译佛典和唐传奇龙女故事最典型的一个差异就是龙女身份地位的变化,她由印度佛经中地位卑微,身份低下的畜类一跃而成为貌美如花、贤良淑德、并且还具备许多种能力的女仙了。

佛经中凡人与龙女成婚,被看做是凡人降尊就卑,一般都很难有完美的结局;然而中国龙女故事中,凡间男子若能与龙女结合,则意味着巨大的荣耀与幸运,并且能够白头偕老。

第二个差异是龙女形象被极大的美化了。

她不再是佛经中丑陋可怕的怪物,而是一位拥有着沉鱼落雁之貌的不可多得的年轻女子。

第三个差异是龙女故事不再是单一的施恩报恩故事形态,而是转变敷生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形态。

例如唐传奇《震泽洞》回是龙女献珠故事,《湘中怨》是龙女婚恋故事,《灵应传》是龙女复仇故事。

对于龙在中国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多种不同说法。

在这些说法中,以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

闻一多先生认为:“龙图腾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兼并与融合其它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而形成的。

图腾本身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加之中国古人本相信天人合一,故此龙意象发展到隋唐时期其含义已基本成熟,即一种通天神兽或是能带来吉祥的瑞兽。

佛经中出现的龙与我国旧有的龙并不~样。印度龙名字叫做那伽,是蛇的一种。

佛经中的龙既是畜生又是佛教徒,是世尊的大护法。龙属于畜类,为了修成人身,龙王和龙女都笃行佛法。

在印度佛经中,龙女普遍展现出来的是龙的形象:凶猛残暴,丑陋可怕。

这里的龙女是畜类的一种,和神仙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唐李畴编的《太平广记》的传奇中的龙女却一改印度文化中龙女粗暴可怕的模样,成为一个年轻貌美、言辞得体、举止优雅、能力非凡的仙女。

可以看出,此时唐传奇中的龙女形象完全符合当时人们特别是士人阶层的审美要求,是他们想象中完美女子的形象。

而民间口头文学龙女故事中的龙女则更加贴近生活,她们的性格直爽,语言平民化,但是却有着凡间女子望尘莫及的神奇能力,帮助大家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在唐传奇龙女作品中,《灵应传》中的龙女九娘子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典范人物。

她热爱生活,忠于丈夫,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即使因此违背父母亲人的意愿她也在所不惜。

她恪守妇女的伦理道德,更像是一位在儒家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贵族女子。

当然,除了以上提及的龙女故事之外,在我国民间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龙女故事,其中比较着名的有如下几篇:汉族的《张打鹤鹑李钓鱼》、藏族的《奴隶与龙女》、苗族的《木匠和龙女》、土家族的《张百中》、壮族的《老三与土司》、以及朝鲜族的《水宫公主和农夫》等等。

在薛克翘先生的论文《关于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补充意见》中,薛先生引用了季羡林和阎云翔两位学者的论着。

季羡林先生在其论着《印度文学研究集刊》中阐释了龙和龙女两位典型人物的来由,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的龙女故事作为证明,其原文如下:“龙这个东西,中国古代也有的。有名的典故“叶公好龙”可以为证。”

“但是龙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谁也没有看到过,谁也说不清。”

“但是自从佛教传入以后,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的翻译的意思是“蛇。”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说,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或的翻译。”

“这东西不是本国产的,而是由印度输入的。”

“龙王和龙女的故事在唐代特别流行,例如柳宗元的《谪龙说》、沈亚之的《湘中怨》以及《震泽龙女传》等等。”

“其中最着名的是李朝威的《柳毅传》。”

“不管这些故事多么像是中国本土的故事,多么充满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情味,但是从这种故事的本质来说,它们总还是印度货色。”

因此薛克翘先生认为,尽管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但是在印度佛经故事传入中国以后,印度古代关于那伽的传说也传入了中土,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本土龙形象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七十三章 重重演化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七十三章 重重演化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