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20-03-19 02:25:12|字数:8346字

唐僧最终怒逐孙悟空,表面上看,是因为孙悟空三次残杀生灵,有违佛门慈悲之怀,而唐僧肉眼不识妖魔。

然而决无人烟的深山一连出现一家子,并且寻女的公婆竟然半路上就知道女儿被杀,自小聪颖明慧的唐僧真的就不生一点疑心吗?

实际上,这是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二人性格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孙悟空救师心切,又性情高傲,擅作主张,一心一意打杀妖精,根本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自尊心极强的唐僧从来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妖,也无论是出自善意的还是出自恶意的,他都是最受别人关注的焦点人物,所以,孙悟空的自作主张就深深的伤了唐僧的自尊心。

再加上悟空不顾唐僧情面,以佛门大忌之“色戒”讥讽嘲笑唐僧,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唐僧所能容忍的底线。

因此,被唐僧盛怒之下逐出师门,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来看看孙悟空:提到孙悟空,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

首先他有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其次,他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再次,他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对于孙悟空来说,金箍棒是他力量的象征、火眼金睛是他判断力的象征、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是他无限空间的象征、七十二变是他面对敌人能做出的灵活反应和应对、紧箍咒是对他唯一的约束,但正是这一约束,使他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无敌行者。”

但是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中,孙悟空从更多意义上呈现的则是一个有着浓厚孝悌观念的虔诚的报恩者的形象。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孙悟空这样一个有着钢筋铁骨的英雄男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硬汉式的人物,在一部《西游记》中,却多次垂泪而哭。

而这其中,对唐僧的感恩之情则是致使其流泪的最主要原因。

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中,由于肉体凡胎的唐僧不知人与妖的区别,在孙悟空三次打死要吃他的白骨精时,唐僧责怪孙悟空“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骂他是“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最后竟一纸书信,无情的把孙悟空给打发走了。

这时孙悟空“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半空中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止步,良久方去”。

孙悟空在这时内心的激烈斗争,我们不能看到。

但从他:“停云止步,良久方去”,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在进行着激烈的自我内心对抗的失意者形象。这时的孙悟空再也不像没戴紧箍咒时那样一点气也受不住,“说声去也”,便无影无踪。

这时的他,心头深深的打上了唐僧的烙印,心中满是“孝”的观念。

而此时的唐僧却表现出一种“六亲不认”的冷酷态度,将悟空的好忘得一干二净。

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一向以慈悲为怀,讲究宽厚仁爱的唐僧,面对自己的爱徒,竟然会表现的如此没有人情味,这难道不是对他嘴里每天念叨着的“我佛慈悲”的巨大讽刺吗?

孙悟空走了,他又回到了他久别的水帘洞。

本以为从此以后他会在老家舒舒服服的过他的神仙日子,将唐僧这个无情无义之人忘到九霄云外,却没想到,当猪八戒来激他去救师傅时,他却像猪八戒表白:“我老孙身在水帘洞,心逐取经僧”,而且在与猪八戒救师傅过海的途中,要下海去“净净身子”,只因为“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气了,师傅是个爱干净的人,恐怕嫌我”。

几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说的真情流露,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其表达的“忠君”思想,丝毫不亚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深感于悟空的有情有义的同时,我们也禁不住对昔日唐僧赶走悟空时所说的冷酷无情的话而鸣不平。

一向不肯居于人下的孙悟空,对这样一个善恶不分的糊涂和尚,竟如此多情,恋恋不舍,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唐僧从五行山下救了他,使他脱了大难,并有可能修成正果。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无疑表现出孙悟空内心浓厚的报恩思想和对师父竭忠尽智的忠孝意识,从这一点来说,孙悟空可谓做到了“忠孝两全”。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猪八戒:猪八戒可以称得上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形象了,如果按喜欢他的“粉丝”人数来算的话。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仅是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正面人物之一。

他的地位,仅仅次于师兄孙悟空,但他又不同于孙悟空,更不同于师父唐僧和师弟沙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一百一十四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一百一十四章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