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作品:我竟然是白骨精|作者:我乃女王大人|分类:其他|更新:2021-06-13 20:46:55|字数:8612字

道家的法术变幻莫测,多种多样,正如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让人眼花缭乱。

在对牛魔王家族与孙悟空的战斗中,各个成员都使用了不同的法术,体现出了人物的不同特征。

像是红孩儿使用三昧真火和五辆小车的集体战术,在阅读视野充斥着童趣的孩童形象中充斥了五行之说。

在铁扇公主用她的法宝芭蕉扇把孙悟空扇至万里之外,表现出柔中带刚的性格特质。

关于孙悟空的几次变化智斗牛魔王家族成员的情况,更是显示出道教中变化之术在夸张中的奇幻趣味。

孙悟空两次变化成牛魔王分别哄骗红孩儿和铁扇公主,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过孙悟空,这三处角色变化十分惟妙惟肖而又幽默俏皮。

而且除人物之间的变化之术,孙悟空也变销金包袱变苍蝇刺探火云洞情况,特别是孙悟空变化成小虫钻到铁扇公主的腹中这一情节更是妙趣横生。

比如从孙悟空变身小虫被铁扇公主喝到腹中,通过两人之间的对话,表现孙悟空在肚中上下翻腾,而铁扇公主愈加疼痛的过程,最终铁扇公主设计骗出肚中的孙悟空。

如果说缺少了道教法术,那么故事本身可能会变得枯燥雷同且充斥着说经论道,人物个性上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由此,在结合着夸张性的童趣情节面前,道教文化在涉及牛魔王家族成员的情节中成为了一种流光溢彩,披着通俗的外衣。

这也正是《西游记》之于道教文化的特点之一,但作者的笔锋之下是暗藏洪波的,趣味与讽刺也只间隔着一步之遥。

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红孩儿终究要归于正道,而孙悟空也在菩萨佛祖的佑护之下克服这一家族引起的诸多劫难而继续踏上了取经之路。

还有就是佛教的“空”之主旨。

我们拨开道教的眩光,露出的是稳如磐石的佛家之法,这不单是简单的西天取经之路,妖魔鬼怪也透着佛光之影。

如九九八十一难,暗示的也是佛教深旨,真经也是佛家之道。

吾师杜贵晨先生提及,这里“数”(五千零四十八卷)即“道”,其言“数”不言“卷”即弃“象”。

言“数”的用心,就是表明《西游记》于“西天取经”,比较经卷本身,更重其真义,即佛家宗旨的“空”。

也就是书中所称孙悟空所“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第九十三回)的境界《西游记》之主旨在于唐僧师徒取得真经,从而功德圆满,但这五千零四十八卷真义却在“空”处。

正如慧能巧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也正是这部看似千奇百怪,奇幻无穷的经典着作背后所潜藏的深刻意蕴。

佛家“空”旨正是《西游记》中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而对于牛魔王家族而言,更是作者在描绘出千回百转的情节后的落笔归源。

在谈论《西游记》中的牛魔王时,夏志清学者表述了这样的一段话:

象唐僧本人一样,我们是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人,因而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去接受佛教?空?的真谛。

在所有阻挡佛教启蒙之路的妖怪中,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现代评论家都对牛魔王特别喜爱?原因就在于,我们陷进了那种似乎对那种真实的佛教臆想公然不顾的情境中。

然而,如此赞赏还没有真正领略作品佛教这几的高妙和作者由于对自我迷惑的适当意识而形成的天才的喜剧想象。

他们依旧是明白无误地怪物,以其神话和喜剧的双重姿态,经得起宗教的阐释。

魔与佛对立而存在,正是由于牛魔王身上所具有的魔性并无过多的血腥之气,甚至也全无杀气,反而带着浓厚的人情味儿。

这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投身到小说的情节中,如同阅读一部俗世读物,从而舍弃了对佛教归旨的本源之念。

从儿子红孩儿到兄弟如意真仙,再到妻子铁扇公主和小妾玉面公主,一系列的人物牵绊让牛魔王俨然有了一幅人的面庞。

为妾出气,为妻夺扇,为儿耻恨,他与孙悟空的战斗的初衷也显示出了人情的是非之念。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作者却没有忘记推却他身上的魔性,在眼花缭乱的斗智斗法后,最终让他空身入佛。

这样促止的结局,让读者似乎在世俗小说的身影之下只得马上回归到取经的正道上。

同时在《西游记》中,牛魔王终是魔,这是他一直都秉持不变的本性。

他在红孩儿心中依然是“平日吃人为生”、“作恶多端”的父王,这样的定性是作者的初衷。

牛魔王在妖魔的本性与众多妖魔鬼怪并无差别,而最终牵牛归佛地的结局也是符合整部《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的。

对此,还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在《西游记》众多故事对佛教“空”主题的表现正如同唐僧在比丘国同鹿精道士辩论中谈论佛教“空”中所述:

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我竟然是白骨精》,方便以后阅读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二百二十五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二百二十五章并对我竟然是白骨精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