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抗日的队伍。

作品:远去的风筝|作者:步枪子弹|分类:军事|更新:2023-10-25 00:55:45|字数:9438字

在朱泾村护村队加紧训练的同时,朱泾村的各项建设也在红红火火地进行着。

张夫人从武汉请来了一位水电专家,经过勘测和组织农民施工,在朱泾村附近建起了一座小型的水电站,装机200千瓦。朱泾村周围的乌岭地区常年雨量丰富,水力资源有充分的保障。水电站的电一部分被送到山上的矿区,用于矿区的各项生活活动,节省了大量发电用的柴油。另一部分电被送到朱泾村上,用于朱泾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在当时,居民家庭用电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朱泾村的护村队的军营里才用得起电灯。不过,朱泾村的居民对此已经觉得非常高兴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来也没有见过电灯。

韩勇知道要等村民们都用上电,就要等德国的俩个发电机组过来才行,这样也要等到明年再说。

有了电,就可以抽水灌溉了。朱泾村周围有几万亩的荒地,都是由于无法灌溉而抛荒的。韩勇让农民们在镇边的小河上筑坝拦水,形成一个小型的塘坝,然后用抽水机把水抽到荒地上,从而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这些荒地很快被开拓出来,成为耕地。

韩勇把新开辟的耕地分配给周围的农民耕种,安排那些红军的家属,要求他们每亩土地交100斤粮食给朱泾村护村队,作为租金。这一项事业受到了红军家属和当地逃荒的农民的热烈支持,因为在交完100斤粮食后,他们还能留下十分可观的一部分粮食。这时候正是冬季,农民们在地里撒了红花草的种子,等着来年长出来作为绿肥。

韩勇在朱泾村的周边有增加二十个村,大部分都是红军的家属,韩勇也宣布贺昌为朱泾村副村长。管理新成立的二十多个村。老黄看到韩勇的安排也非常高兴。贺昌把所乘下的士兵组建一个独立营,和护村队一起训练,红军就是和国军不同,红军对于张廷安排的教官很满意,直接让张廷安排的教官做营长,对于这样的胸襟,张廷都感觉汗颜。

为了解决护村队的肉食供应问题,韩勇在村民中发展了一大批“养殖专业户”,请他们帮助养殖猪、鸡和鱼。山里不缺猪草和小果实、小虫子之类的鸡饲料,农民养猪和养鸡的成本很低,而一旦猪和鸡长大了,朱泾村护村队会全部收购。这也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利用从武汉买回来的缝纫机、电锯,韩勇也在朱泾村建起了服装厂、木器厂和机修厂。通过朱泾村小学校长杨红介绍,韩勇从山外请到了几位技师,分别担任各个工厂的技术总监。朱泾村有文化的农民不多,杨明花了好大的工夫,从报名当工人的农民中选拔出了一些看起来聪明伶俐,有些天份的年轻人,到各家工厂当学徒工。

各家工厂的订货暂时都没有问题,服装厂除了为护村队制作军服和被褥等装备外,还可以为镇上的居民提供成衣,这比各家各户用手工缝制的衣服显得更整齐和结实,因此受到了许多镇上居民的欢迎。

有了带头的,后面就好办了。当首批10名女工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在朱泾村招摇过市之后,各家的女孩子都心动了,呼朋引伴地都想当工人去了。

“招工的时候,注意挑几个漂亮的……”韩勇对杨明密授机宜。

杨明没反应过来:“为什么?”

“你傻啊,你们几个都没老婆呢,以后多到服装厂转一转,穿得威风点,谁不想嫁个当官的?”

杨明呵呵傻乐了:“韩勇想得真周到,是不是你也打算找一个?”

韩勇挠挠头:“这个不太好办,还是要等我恢复记忆在说,还有我也不知道我原来的家里有没有安排。”

木器厂最初的业务是为护村队和矿山制作各种家具和其他用具,光是护村队训练场上用的各种器械,就让木匠们忙活了好几个月,当然,韩勇也累了个半死,有一些发明出来的训练器械连朱良清这样的老兵都没有见过,完全要靠韩勇用笔画出来,再详细讲解给木匠们听。

服装厂引起的最大的轰动,莫过于招工的时候只招收女工。饶是山里的女孩子大胆泼辣,面对着这样一张招工海报,她们还是胆怯了,一个个你推我搡的,谁也不敢带头。最后韩勇只好派出杨红和陈静去做工作。杨红在村子上已经交了一群女伴,她把自己的女伴生拉硬拽到了报名现场,又以自己也会进厂陪着她们为条件,让她们在招工合同上按下了手印。陈静则充分发挥了红军搞宣传鼓动的看家本领,见着女孩子就讲大道理,结果居然也招来了不少人。

乌岭上有的是合抱粗的大树,而且当时也没有森林法之类的约束,要用木材的时候,只管上山采伐就行了。韩勇看着那些原木一根根地从山上运下来,心里颇有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罪恶感。不过转念一想,就算自己不去砍,这些树在日后也难逃被砍伐的命运。韩勇想还是一边砍,一边种上树苗,满山大多数都是新栽种的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远去的风筝》,方便以后阅读远去的风筝第四十一章 。抗日的队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远去的风筝第四十一章 。抗日的队伍。并对远去的风筝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