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二伯开小灶

作品:寒门出了个状元郎|作者:一萝阮烟|分类:历史|更新:2023-12-04 19:25:11|字数:6526字

“来水弟弟,你过来了啊?”

等李仕仁背完诗,才发现李凌峰已经过来了,惊喜的问出了声,然后让李凌峰等他回房放一下书,再带李凌峰去李老二的书房。

李凌峰自然点头答应。

没过一会儿,李仕仁就去而复返了,手里还拿着自己的笔墨纸砚,然后就领着堂弟去找自己的父亲了。

李老二的书房在一处僻静的地方,房门紧闭,两人站在门外也听不见屋内有什么声音。

想来二伯是在看书或者小憩吧。

李仕仁伸手在门上轻轻扣了扣,两人安静的等着,直到片刻后屋内才响起了不急不缓的脚步声。

李老二原本正在执笔作赋,刚好收完尾,乍一听见敲门声时还愣了一下。

平日里家里的人极少会到书房这边来打搅他,所以他听见有人扣门还有些不习惯。

放下笔后,才恍然间想起来前些时候儿子说过要过来找自己的事,方才从书案后起身去开门。

李老二理了理衣襟,检查后并无发现不妥,随后将门栓撤下。

门开以后后,两人的身影印入眼帘,正是儿子和侄儿。

于是佯咳一声,对二人说道:“你二人随我进来吧。”

李凌峰和李仕仁跟在李老二的身后,第一次踏进了整个老李家最神圣清静的地方——二伯的书房。

李老二是秀才,又在为准备秋闱刻苦钻研。

李老头和李老太太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科举,早日中个举人回来,对这间书房不可谓不看重。

对家里的小辈们,两个老人均是耳提命面,多番叮嘱,让他们玩耍时不得靠近,千万不能打扰了李老二温书备考。

老的这么重视,小的也只能听话。

老李家的其他三房,原本就极少踏足二房,更别说在李老头和李老太太这么郑重的交代后,还有谁会来李老二的书房没事找事?

就连平日里以泼辣凶悍着称的大伯娘赵氏也不敢轻易触了霉头。

百善孝为先,在大夏这种尊卑礼教与孝道要求较高的朝代,公然忤逆长辈,可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李凌峰在二伯的书房中环视一圈,发现二伯的书房还是挺大的。

房中除了床榻和日常用得上的物品外,还有一个大大的书架,吃饭用的桌椅板凳,和书案等等。

李老二的书案上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书匣、笔格、砚山、笔洗、压尺、烛台和水盂等器物,虽然做工粗糙,但却也齐全。

书房的墙上则是挂着两幅画,一幅是《山居秋暝图》,另外一幅是《村居小景画》,都是农村写实的画作。

李凌峰的视线停留在书架旁边,不是因为满架的书,而是因为书架旁的一副对联,字迹清秀,写的是:斗室何妨陋,奇书不厌多。

看得出来,与老李家院门口所贴对联都是出自一人之手。

正是李老二无疑。

李凌峰轻轻点了点头,有些意外二伯竟然还有“陋室铭”的心境……

看来,人不可貌相。虽然二伯平日里显得有些酸腐,但将自己锁在房内确实是在为秋闱苦读,笔杆子低下也是有两分真功夫的。

李凌峰在心中感慨之时,李老二正在书架上翻翻找找。

然后就拿出了自己曾经备考县试时看过的书籍,对着李仕仁和李凌峰招手,示意二人走上前去。

待两人站到眼前,李老二负手而立,开口说道:

“你二人这段时日进学,想必夫子曾教导过你等县试考校哪些内容,此处吾就不再赘述。”

简要说明后,他将手中放在书案上,示意李仕仁和李凌峰一人拿了一本。

两人的书不同,但都是大夏主流的经义文章。

“科考题目虽每届变化不同,行文要求却万变不离其宗。”

李老二朗声道:“县试答卷行文要求自有章程,你二人且看手中经义首卷,读完后便将所得告知于某。 ”

说完,对着二人挥了挥手,施施然落座于书案后的靠椅上,然后取过茶壶为自己倒了一盏。

二人闻言,各自拿着手中的经义坐到了李老二用饭的桌子旁,开始低头认真的阅读起来。

李凌峰看了一下手中的经义,名为《夏官经》,之前他曾经向周夫子借来读过,知道《夏官经》也是大夏的《礼》经。

夏官经第一卷开篇论述三点,即人之所来,人之所存和人之所向。

李凌峰翻开封面,里面熟悉的文字立马在跃然于脑海之中。

“人之所来于父母,孝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必先知孝而后立;人之所存于天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先敬天地而求存亡;人之所向于立身行道,道忠于君,居安而恩天子,临患而不忘国,人必先忠于君而后得道也。”

夏官经的释义李凌峰早已滚瓜烂熟,毕竟他除了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外,读书还习惯遵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他记得越多,写得越多,这些文字就仿佛和他融为了一体,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寒门出了个状元郎》,方便以后阅读寒门出了个状元郎第34章 二伯开小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寒门出了个状元郎第34章 二伯开小灶并对寒门出了个状元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