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永乐一朝

作品:从嬴政开始盘点|作者:公之安处|分类:历史|更新:2023-12-26 14:44:44|字数:4466字

明朝洪武年间。

“明朝末年”,“轰然倒塌”,这一字一句都仿佛砸在了朱元璋的心上。

而“时代局限性”一词,更是让自视甚高的朱元璋差点破防。

朱元璋愤怒于明朝的灭亡,更愤怒于自身的局限性这一评语,可是他满腔的怒火却无从发泄,只能喘着粗气喊道:“崇祯!崇祯!”

太子朱标还有左右侍从都慌了,生怕皇帝气出来个好歹,朱标连声喊道:“太医!速去叫太医前来!”

“好了!咱没那么娇贵。”朱元璋制止了朱标的举动,然后继续说道:“咱朱元璋从一个和尚,走到今天,区区小事,岂能被这尚未发生之事击倒。”

朱元璋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对朱标说道:“咱是万万想不到,两百年后,咱老朱家宗室竟能有百万之众。”

明代朱元璋定制的宗室制度,对皇室子孙极为优厚。朱元璋制定了丰厚俸禄标准,不仅如此,为了让宗室们充分享受幸福,朱元璋还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

历朝历代皇室分封都有降级袭爵的规定,比如汉朝的刘秀和刘备,虽然都是汉室后裔,可刚刚出道时也不过只有一个名号罢了。

朱元璋可能是穷人乍富吧,反正他对宗室是极为宽厚的。明朝虽然也规定了皇室子孙的爵位,依次分别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也制定了相应的降等袭爵的制度,但朱元璋规定,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不论是长子还是次子,这样就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朱标此时宽慰朱元璋道:“父皇爱护子孙之情,天地可鉴。至于后世子孙无度,方使父皇善政变为朝廷的负担。”

作为一个古人,朱元璋自然是想不出来,两百年的发展,竟能让一个族群如此壮大。

“老大啊,咱是好心啊,咱奋死拼杀,才当上了这个皇帝,咱就是想让后辈儿孙过上好日子,咱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有些这种事!”朱元璋不甘的说道。

朱元璋接着马上正色说道:“太子,此事完结后,你去召集一些精通数算之人,给咱算算,两百年后,我大明宗室到底能有多少人口。”

“这如何测算?”朱标面露难色。

“神迹中不言那个什么王嘛。”朱元璋一时间想不起来。

“庆成王朱钟镒。”朱棣在一旁提醒。

“对对对……”朱元璋点着头,心里也在嘀咕:“这是谁的子孙?”

虽说朱元璋给子孙定了字辈,可他这么多儿子孙子,一时间还真想不起来。

“你就按照他生孩子的数,砍一半,往下推算……”说到这,朱元璋又想起来庆成王生了多少孩子,又改口到:“再少点吧,你们看着定,咱就是想看看,两百年后,咱老朱家是不是有这么多人。”

朱标只能低头称是。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量,到底是不是要把宗室制度再改革一下。

明朝永乐年间。

朱高炽有些担忧,自己父亲要对诸藩王下手,这一点他肯定知道,也理解为何要这么干。可这种事情适合暗中偷偷下手,逐个击破,一旦摆到了明面上,可就不好看了。

朱高煦则是心中暗自欣喜,万一诸王有人作乱,他可趁机领兵出征,再立战功,培植自身的势力。

朱高炽面带难色的看向朱棣:“父皇……”

看见儿子的神情,朱棣却不以为意,反而面带笑容:“好啊!说的好!此言甚得朕心。”

“神迹所言无错,朕尚在北平时就敢起兵靖难,如今朕手握大明兵马,何人再敢不服?如今有大义在手,为了我大明的千秋万代,不得不委屈诸王了啊。”朱棣自信无人是他的对手,更得意于可以借此拿捏诸位藩王。

看到父亲自信满满的样子,朱高炽当下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

【搞完了赏罚,这位新上任的永乐皇帝就要开始治国了。朱棣心中憋着一口气,他要向世人证明,他是第二个李世民,虽然是政变上位,可也能把国家治理好。】

【继位之初,朱棣便诏告天下: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并大赦天下,除了犯谋反、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等重罪不赦外,其余罪无大小,通通赦免。】

【朱棣此举无疑是在拉拢人心,他刚刚上位,急需一批不会反对自己的官员,更需要向百姓施加恩泽,否则统治根基便不牢固。】

【但在朱棣的命令下,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以后又变重了。】

【靖难之役后,“淮以北鞠为茂草”,淮河以北的地区因为战乱,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整个靖难之役规模宏大,且损失惨重,明军死伤了大约40余万,燕军也损失了6万,整个大明约损失了50万左右的军队,实力大为受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从嬴政开始盘点》,方便以后阅读从嬴政开始盘点第142章 永乐一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从嬴政开始盘点第142章 永乐一朝并对从嬴政开始盘点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