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金匮之盟的真相

作品: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作者:苍莽山|分类:历史|更新:2024-01-09 19:28:44|字数:4420字

五代十国,长安、洛阳已经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

除了后唐定都洛阳之外,其他都定都在开封。

(后梁先以开封为首都,后迁都洛阳。)

任何事情都是随时代发展的。

放弃长安、洛阳,而选择定都开封也是有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从东晋开始,江南地区经济的不断崛起。

至唐宋时期,南方已经全面超越北方。

而北方的没落和长达数百年的那场战乱是分不开的。

自北宋灭亡之后,不管关中地区的长安,还是中原地区的开封、洛阳,再也没有一座城市能有能力撑起新兴王朝都城的重任。

“当年太祖之所以打算迁都洛阳,除了洛阳山河之险恐怕还有另一番深意吧。”

赵昺一个穿越者,怕个球啊,只管说出来就是。

此言一出,坐在一旁的赵与珞额头已经冒出了丝丝细汗,不知道是紧张的,还是火锅的热气熏得出汗。

“兴王,你认为当年的金匮之盟的有几分可信?”赵昺似笑非笑的问道。

此言一出,赵与珞额头上的丝丝细汗已经汇聚成汗珠,一颗颗斗大的汗珠慢慢地滚了下来。

这话题没法说啊,赵与珞虽然也是太祖后裔,但此事已经时隔三百年之久,难道说太宗皇帝谋朝篡位不成。

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何况皇家之事。

即便是后来的朱家老四,那也是清君侧的靖难之役,咋能说是造反呢。

虽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史书还是要粉刷一遍的嘛。

“兴王,这吃火锅就是容易出汗。”赵昺哈哈大笑。

这笑声让在赵与珞等人看起来有点近乎疯狂。

“是是,臣这身体有点虚,加之这火锅热气腾腾,的确出了不少汗水,请陛下见谅。”

赵昺说的话给了兴王一个台阶,兴王赶紧就坡下驴。

“哈哈,我观兴王的身体可是强壮得很呢。

“听说兴王最近又新纳了一房侧室呢。”

关于金匮之盟这个问题太过尖锐,也太过敏感。

三百年间不管是皇室内部,还是市井百姓中流传甚广。赵昺也没打算逼着赵与珞回答出来什么。

“回陛下,确有此事,请陛下恕罪。”皇帝年幼,加上身份敏感,此时的赵与珞还是一如既往的小心翼翼。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做臣子的低调一点,谨慎一点总没有坏处。

至于说造反,赵与珞那是不敢想的,别看赵与珞位高权重,掌握数千锦衣卫,可一旦有了这种念头,分分钟钟就被吴希奭的兵马给拿下了。

甚至赵与珞有可能连锦衣卫内部都搞不定。

江钲,江老将军那一关就过不去。

造反,那也得有人跟着你不成。

赵与珞自问是没有太祖皇帝当年在禁军中那样的威望。

无他,自从四月份即位半年以来,赵昺在军中、民间那渐渐形成的威望都不是一个赵与珞可以相提并论的。

“哈哈,无妨。兴王为赵氏多开枝散叶也是好事,我怎会怪罪兴王呢。”赵昺摆摆手说道。

“臣多谢陛下体谅。”赵与珞连忙道。

“你们两个是怎么回事,这都午时了,坐在那不吃不喝,难道不饿么?”为了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赵昺故意岔开话题,看了看坐在一旁“瑟瑟发抖”的黄鹤和武垒。

所谓的“金匮之盟”是指,相传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次年。),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自知命不久矣,临终前太后急召宰相赵普入宫记录遗言。

期间,杜太后对太祖说:“周世宗使幼儿治天下,若柴荣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

随后,杜太后又对赵普吩咐道:“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

这便是传说中杜太后在临终前交代未来皇位的继承问题。

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死后传位于赵光美,赵廷美死后再传位于太祖儿子的“金匮之盟”。

即,太祖传位于太宗,太宗传位于廷美,而廷美复传太祖之子赵德昭。

赵普在杜太后病床前写下誓言书。因为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然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封建王朝帝位继承的最基本制度。

没有制度约束,那是要出大乱子的。

春秋时期晋国从一开始一个不起眼的小诸侯国,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阻挡狄人南下,遏制秦国东进,硬是在重重包围之中拼出了一条血路,杀出了重围。

独领风骚六百年,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史。晋昭侯发扬“孔融让梨”的美德,将自己叔叔成师的封地放在曲沃(山西临汾)。

嗯嗯,这个时候还没有“孔融让梨”呢,孔融还没出生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方便以后阅读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第128章 金匮之盟的真相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第128章 金匮之盟的真相并对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