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了解鲁海情况的,就是伍子胥派出的那些保卫鲁海的士兵,他们是专门保卫鲁海的,注意到鲁海的一举一动。
上官正把公堂设在工程指挥部,对保卫鲁海的士兵,一个一个传唤。主要问两个问题。一,卫队中有谁经常离队,独自在出事的小桥边逗留。二,有其他陌生人经常在小桥边逗留吗?
“没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有纪律的,独自离队要请假的。”
上官正说:“那么,你发现有陌生人在小桥边逗留吗?”
“没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鲁海身上,并不太注意那座小桥。问遍卫队的所有人和工作上经常接触鲁海的人。最后得出结论,破坏小桥的,不会是卫队的人所为。更不是卫队的集体行为,因为集体干这事,目标大,很难保证不被发现。
另外,工程指挥部藏有几百张羊皮绘制的图纸,是机要重地,非工程人员是根本靠近不了。这里也有重兵把守。他们守卫的重点是指挥部,而不是这座小桥。但有人在这里逗留,很难逃过他们的眼睛。
破坏小桥,必须有这样几个过程,首先,要发现这座小桥是一个可以用来杀人的地点,便产生了破坏小桥的计划。制定这个计划不一定就是破坏小桥的人。或者说,完全不是破坏小桥的人。
制定了计划,就要物色执行的人。他会用重金雇佣一个或者两三个人,来破坏小桥。
破坏者接受任务之后,会首先来勘察地形,完全熟悉了地形,知道这里什么时候有人,什么时候没人,然后才选好时机动手破坏。
鲁海的卫队是这样的,他们一般在鲁海周围二三十步远的地方形成一个圈子,把鲁海围在中间,随着鲁海的移动而移动。冷兵器时代,陌生人被阻隔在二三十米之外,就不可能伤害到鲁海了。
如果鲁海从工地回指挥部,必有护卫人员先过小桥。然后鲁海过桥,后面还有当兵的过桥。鲁海从指挥部去工地,同样是这样的过程。
这就是说,在鲁海过桥之前,一定有当兵的先过桥,而当兵的过桥没事,鲁海过桥就有事了。
这就要求把小桥做成一个机关,平时人在上面走来走去一点事没有,但,只要抽掉下面一块垫石,人一踏上去,条石就会翻身,人自然会掉到深沟里。
做出这样一个机关,一次是不行的,必须要干上好几次。甚至十几次才行。
启动机关的时候,人必须事先埋伏在桥下面,等当兵的走过去之后,迅速抽掉垫石,鲁海走过来,踩翻小桥,人就摔下去了。
实施这个计划要在夜里,因为是白天,桥下埋伏一个人的话,不可能不被当兵的发现。
而夜里是可能的。鲁海回指挥部,一般都拿着灯笼或者火把,但他注意意的是桥面,而不是桥下。
鲁海不是安保的专业人士,他的心思在工程上,而不是在安保上,警惕性不像护卫人员那么高,瞒过他的眼睛是可能的。
机关启动,鲁海摔下沟之后,破坏的人必须迅速撤离。他被抓住了,一审问就会供出全部秘密,供出幕后的指使者,那一切就会大白于天下。
因为鲁海大部分时间都回到相国府过夜,很少在指挥部过夜,那就要等待时机。启动机关的人就要长期潜伏在周围。
既然排除了鲁海卫队作案的可能,那么就可断定作案的是工程施工人员,但修建姑苏台,调动了几万民工,要在几万人当中把这个人找出来,谈何容易?
找出这个人非常重要,他可以供出收买他的人。只要他供出幕后指使者,范蠡就除掉了一个强敌。
范蠡督促上官正抓紧破案。
根据分析,这个人应该就是在工地施工的民工。因为工地有军队保卫,非施工人员是不准进入的。而这个人应该是一个石工,只有石工对石头熟悉,才容易操作。
而且,这个人就在距离小桥最近的一个石工工地干活,整个工地铺开十几里范围,,如果距离太远,操作起来就太不方便了。
这样一来,侦查的范围就缩小了。
距离小桥最近的石工工地,有一百多人干活。六十岁以上的有三十多个,这些人老了,腿脚不方便,幕后者谁不会收买这些人的。
还剩下的七十多人,就是侦查的重点对象。
破坏小桥的人,从接受了金钱之后,准备实施破坏,就一定会在小桥附近经常出现,他一出现,有可能被看到。一开始,护卫人想不起来,是因为不留心。不重视。但落下的印象还在脑海里,只要努力去想,还是可以想起来的。
果然,有一个人渐渐露出水面。
这个人三十多岁,瘦瘦的,显得很精干。卫队有多人看到他在小桥附近转悠,还有人在夜里看到他在小桥附近出现。
通过深层回忆,卫队有十个人曾经看到同一个人在小桥附近出现过。这就说明,这个人有重大的作案嫌疑。
上官正说:“仔细回想,你们见到这个人还能认出他来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