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培训班

作品:仲尼弟子列传|作者:邘十七|分类:历史|更新:2020-02-10 01:51:01|字数:8230字

闵父回邑,新村又恢复往常,人们还是每日忙碌,一刻也不得清闲。

狩猎队打猎得到的兽皮越来越多,周书灿不让再拿回邑中处理,指示午胥组建了硝皮组。

硝皮匠和木匠一样,是很有本事的热门工匠。但此时这些技术工艺只属于个人所有,并没有培训班之类的学习途径。邑起初是成立了缝纫组,午胥的硝皮手艺是通过培训邑民的方式,作为一项工作必备学习任务传播出去的,使得更多的人学会了硝皮的手艺。

同样,现如今在新村也是如此,很多的工匠技术不再是属于个别人的秘密武器,而是作为一种技术培训,教授更多的人来学习技术。

鉴于目前人们的经济状况,培训班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即不收学费,但是要参加劳动来抵扣学费。周书灿的思路是,他不能为学徒工买单,“我不收你的学费,你再让我给你发工资,嘿嘿,等二十一世纪吧”。

对于培训班学员的培训,子库起初还颇有微词,认为来学习的还有外人,新村会特别吃亏。那些外人不会和闵家一条心,把技术偷学走了,以后会和闵家人来抢生意。应该让他们为闵家多服务几年,才能抵扣他们学手艺交的学费。

子库的微词还没有发出来,新村极速发展的形势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形势逼人,新村各处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多,汶上城闵家的亲朋好友,已经不能满足新村的需求,新村急需再扩大招收学员的人数。

此时,几乎所有的培训班学员,实际上已经完全参加到了各项工作中。但新村没有给他们发放工资,只是象征性的每半个月发一次微薄的生活费。对此,并没有学员有疑义,他们认为让他们有学技术的机会,又管吃管住管穿,这样的好事可不是哪里都能找到的。

春秋时代气温高,粮食又是一季种植,正常情况下,粮食的收获是在初秋时节。秋收以后,很多人便无事可做,因为此时人们还没有能力去下河捕鱼、进山打猎,只能大眼瞪小眼在家熬时间。

而新村就不一样,新村的夏收结束,秋收还没有开始。双季稻的收获在深秋,冬小麦收割之后种植的粟、菽,也是要到深秋才能成熟。

新村人趁这难得的空闲,各种忙碌。盖房子提到日程上,成为重中之重。由于各家都攒了好多的砖瓦,盖房的人手严重不足,就算是建筑队三班倒日夜轮流干,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于是乎,子库不得不领着人开始走村串乡,到处招收学员。为了多收学员,他不得不放下他那高傲的头,不讲任何附加条件的搜刮人口。

不管形势如何,周书灿是始终坐镇新村的,不参与任何外出的工作,这当然和他表面的年龄有关系。即便是人们都知道小公是新村的主公,也没有人会想到应该让小公领着人到处跑。小公年龄太小了,身体又瘦弱,哪怕是对子骞非常不满的老祖们,也认为子骞不适合外出工作。

老祖们舍不得用子骞,周书灿可是舍的用他们。在他的一再倡议下,新村的老祖们带领和他们年龄相仿的人,开始四处外出访友。访友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促进友谊,而是为了游说他们的好友家人,来新村参加技术培训。

此时学校是官府办的,贵族之外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新村的技术培训班比那些传授自己思想的知识人,更能吸引底层老百姓的眼球,毕竟实用才是最现实的。

周书灿的心思起初并没有在技术培训上,他是正经的科班出身,不管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他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学习正统的知识才是正统,其余皆不能修成正果。

那怕他硕士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他也认为比那些职业技术培训强。可现在,他的思政专业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他不得不脚踏实地的去走职业教育培训道路。

每个培训班都办在每一处工作组的大棚内,他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去各个大棚看看这些人遇到什么问题,随时给予解决。

新村的整个作坊区在村北,和其他邑城的坐北向南正相反,这是河渠的原因造成的。新村一些需要用水的作坊,也是排污的大户,河渠向北出护村河,作坊放在村北,可以不影响村民的生活用水。

比如硝皮,就需要大量用水,且流出的废水会严重的污染环境。为了减少对河渠的污染,硝皮的最初环节是在汶上河边操作的。污水流进汶上河里,顺流而下很快被稀释。周书灿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也只能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态,任其这样。

好在此时也就只有闵家一家硝皮,且狩猎队是手工打猎,技术再高超,也没有多大的能力去多狩猎。每日的猎物平均下来不过是两三只,即使是在秋天这样膘肥体状丰收的季节,猎物也不会比平时多多少。

这样数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后世那种大量养殖的皮革业相比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周书灿也就心安理得的忽略汶上河上的污水问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仲尼弟子列传》,方便以后阅读仲尼弟子列传第二四五章 培训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仲尼弟子列传第二四五章 培训班并对仲尼弟子列传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