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此相非彼相

作品:仲尼弟子列传|作者:邘十七|分类:历史|更新:2020-02-20 01:07:26|字数:8252字

晏婴感叹说:“这位闵氏的小公好神秘呀。你认为他们说的他遇到山神的事是真的吗?”

祥云坚定的点点头,“回主公,我认为是真的。比如他们种水稻,他并不懂怎么种水稻,但是,他们却种出来两熟的稻米。我认为这是那位小公得了山神的启示,才知道稻米能两熟的。”

晏婴静静的听着,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祥云说的正是他奇怪的地方,闵氏竟然一年收获了五次粮食,如果没有山神的启示,怎么都解释不通。

他吩咐舍人说:“吩咐下去,让人去找煤炭。既然闵氏铁矿旁边有煤炭,我们的铁矿旁边也应该有煤炭,这样烧砖也会快很多。”

……

汶上新村

又是一年冬月的到来,地里的活现在只有冬耕了,可以说轻松很多。新村开始积蓄力量着重盖房,邑里人这边的新房也陆续盖起来。

这次盖房是完全属于周书灿的房屋,他感觉以后自己在新村的时间要比在邑的时间长,没有让人把房屋盖成四合院,而是盖成了和般那样连在一起的房屋。同时,还把一处盖成了平顶,这样到夏天的时候可以到房顶乘凉。

冬月又是鲁历新年的月份,虽然没有规定说新年是哪一天,但是由于子库不在,和新村热火朝天的盖房,周书灿决定他不回邑参加祭祀了。他打发了几位老祖和几位族里的妇女代表回邑参加祭祀,轻松的遮掩了他不想回邑的事实。

新村过年所有的准备工作,从完成冬小麦的种植后就开始了。今年由于有大米,打年糕成了一项新村人人参与的比赛活动。过年的餐桌上,炸年糕也成了老少皆宜的小零食。

为了增加过年的气氛,新村别出心裁的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这可不是为了移风易俗,而是参加婚礼的人为了省钱,因为婚礼的费用是由新村公中负担的。

十一月初六是个好日子,也是春秋时代气温最适宜的季节,天气不冷不热,一大早就是晴空万里,一丝的白云也没有,只看见天边被旭日映红的朝霞。

槐和新村其他五对青年人,参加了这次集体婚礼,并且,还有一对汶上城里慕名前来的新人。

槐这个新郎官从头到脚清一色大红。

头上别着大红的丝绸方巾,这是因为他的头发剪成了短发,没有束发,方巾当然没地方扎,只好用发卡别在头顶。

身上穿着大红的丝绸衣、裳、裤。原本周书灿想让他们做成汉服,后来感觉太浪费布,毕竟天天要下地干活,那种拖拉的汉服不适合农家,最后还是做成简洁大方得体的衣、裳、裤。

裤腿打着红色的绸缎绑腿,脚蹬红色丝绸布袜和鞋,显得大长腿特别的帅气。

这种打扮从此在汶上流行起来!

迎亲的队伍一早从新村出发,因为新娘在汶上城里。

队伍前排是敲锣打鼓的礼乐手。这时代还没有唢呐,也因为周书灿不会吹唢呐,怎么都想不起来唢呐是怎么做的,只能简单的做出来锣和鼓。

礼乐手之后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官,马头和新郎官的胸前,是大大的红色绸缎花,特别醒目耀眼。让看到绸缎花的人都十分的心疼,这一个花得多少素呀。

每一位新郎官身后跟着一顶四人抬小轿,这是迎娶新娘的轿子。轿子是简单的用四根木棍和一块木板,以及一把椅子绑起来的小轿,轿厢使用的是红色麻布围成的,毕竟还是没有那么多的素可用。这红色的麻布颜色有点深,是不太好染色的缘故。

六名骑马的新郎,和六台小轿把迎亲队伍拉的很长,队尾又是敲锣打鼓跟着看热闹的人。

周书灿坐在一辆马车上,跟在迎亲队伍的后面,婚礼的所有细节都是他策划的,他当然要跟着一起去了。

迎亲队伍敲锣打鼓走了快两个小时,才慢悠悠走到汶上城里。之所以这样安排,就是为了图个热闹,不然在新村里,村头转到村尾真的很没意思。

六位新娘和她们的父母家人集中在闵家家庙,也有塞红包求开门的环节。只是大家跟不熟悉这个塞红包到底该到哪种程度,于是乎,只塞了一次红包,家庙的大门就被打开了。

家庙北墙前一溜的桌椅板凳,六位新娘的父母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面,局促不安的等着新人给他们磕头。其实这个环节已经演练过好几次,但是他们还是十分的紧张。

六位新郎进院后,分别去六位新娘待的厢房前叩门。为了杜绝出错,这个特意编了号的。叩门又是一轮的塞红包,仍然是塞了一次红包,门就打开了。哎,一点难度都没有。周书灿后悔这个环节没有演习,让新郎们轻松的骗开房门。

新郎在厢房里,给新娘穿上由新村新房里带过来的大红新鞋,然后背新娘到大院里。这个环节还好新郎们没有小个子的,新娘也没有大块头的,总算是无惊无险的顺利实施。

新郎和顶着大红盖头的新娘,一起给新娘的父母磕头。新郎单独给新娘父母敬茶,并且说保证好好对待新娘的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仲尼弟子列传》,方便以后阅读仲尼弟子列传第二五三章 此相非彼相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仲尼弟子列传第二五三章 此相非彼相并对仲尼弟子列传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