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杂事

作品:仲尼弟子列传|作者:邘十七|分类:历史|更新:2020-02-20 01:07:33|字数:8240字

公羊单可谓是软硬兼施,搞得老祖们气愤不已,却又不能说什么。新村现在的风气和过去真的不同,年轻人大量的进入重要的工作岗位,大量的管理资源掌握在年轻人的手里,让老祖们有一种掌控不了年轻人的感觉。因此在一些事情上,老祖们再不会象过去那样一言九鼎决定事情的结果。

人不能掌握生产资料,就意味着失去了话语权。新村的农具掌握在公中,新村怎么种粮食也是公中说了算,新村的商队更是公中直接领导,老祖们一点也摸不到新村的实际权力。

收割后的粮食虽然还是流入各个家庭,但是各家各户的收入结构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一个家庭的经济来源,不再是全部指望地里的那点农作物收成。年轻人有了自己做工的收入,也就有了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老祖们必然不会再象过去那样,在家庭中一切都是他说了算。

老祖们也特别的敏感,再迟钝的人年龄到了也是有生活经验的,他们知道审时度势,在家庭里耍威风的情况再没有过去多了。

周书灿利用公中这一概念,本来就是为了抢夺老祖们对家族的掌控权。现如今公中又被公羊单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就祭祀一事,让老祖们顺利的闭嘴了!

祭祀这件事,意味着老祖们开始失去对家庭财富的完全控制权,这就象是冰山一角,已经撼动了老祖们的地位,为将来功亏一篑做准备。

没有老祖和子库在眼前,新村就是周书灿的一言堂,他是真正的放飞自我了,天天睡到自然醒。人无事就会生非,他为了防止别人也像他那样闲着,组织新村仅剩的老弱病残去挖渠。

这次挖渠是向南挺进,因为汶上城在新村的东北方,他不想向东挖,怕的是汶上城人和他们抢地盘。

汶上城里已经有两个小家族,为了扩大自己家的水浇地面积,接着汶上城向东的河流继续向西挖渠,准备把城东那一片的荒地,据为己有。为此,两个家族还发生过抢地摩擦。后来,两家经过谈判,确定平分河渠两岸,才算是避免了争抢。

因为汶上城东向西的河渠,周书灿还专门开过一次会议,是关于渠水的意见发布。

新村河渠向北的一段,凡是用渠水的田地,是要向新村交收获粮食的一成作为渠水费的。但是渠水和汶上城边的河沟汇合后,那块地给了仲孙家,而仲孙家是不用交渠水费的。理由是河渠水相交,不再属于新村渠水。

现如今两个小家族在城东继续向西挖,那就有可能两个小家族也不向新村交水费,这种情况周书灿是绝不允许的。他发布了用水报告,就是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会上,他说的很明白:凡是用我新村渠水的人家,必须交收成一成的水费!除非是我新村给予减免的,否则我就会掐断水源!不信?可以试试看!

他的态度很强硬,没有任何协商的余地。他已经决定,等明年把新村向北河渠堵上一截,这样渠水就不会流进汶上城小河沟,等到用水季节,小河沟的水必然不够用。那两家挖渠的家族,肯定会来找他协商,到时候他再提出来水费问题。

周书灿感觉他也变坏了,可事情只能这样办,不然让他现在去找那两家挖渠的人吗?呵呵,那不是自取其辱嘛!人家一句话就把他堵回来了。

鲁历十一月的天渐渐的凉了,天也明的越来越晚,周书灿仍然是睡到自然醒。慢腾腾的起床;慢腾腾的洗漱;慢腾腾的带着小宝去河渠工地。

小城、小书,还有子青都回邑过年了,他现在和小宝天天做伴。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树和石头还是需要跟着他的,也是因为他们就是汶上这边的人,不需要回家过年。另外两名护卫,因为是邑里人,已经回邑过年了。

新村里的壮劳力分为三份,一部分在冬耕;另一部分在盖房子;还有一部分去邑山中营地挖煤运煤。剩下的老弱病残,就是周书灿领着挖渠。当然,懒惰如他,他只是领着,并不参与具体挖。

向南河渠挖的进度非常缓慢,都说了是老弱病残,速度慢的可想而知。但是报酬一点也不少,除了管两顿饭,还有小工的工资。

之所以给这么高的工资,就是让这些人有点事做。他发现有一些人还是太闲了,尤其是这些老弱病残,仗着家人的宠爱和谦让,在家里不干重活,到处张家长李家短的嚼舌头。

他最厌烦这种背后没事嚼舌头的人,让公羊单登记了详细名单,就把他们都扔在了挖渠工地。

挖渠工地实行按土方记工分,不可能磨洋工还给工资。

周书灿到达工地时,工地上已经干活一段时间了。

树和石头把马车拴好,拿起他们的工具参加挖渠。闲着也是闲着,他们挖渠属于挣第二份钱,也是按土方计算的,他们当然很愿意再挣一份钱。

周书灿刚准备去检查下挖渠的进度,挖渠的记工员花带着一名女子来找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仲尼弟子列传》,方便以后阅读仲尼弟子列传第二五四章 杂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仲尼弟子列传第二五四章 杂事并对仲尼弟子列传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