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作品:穿越遇李白|作者:乐从心来|分类:历史|更新:2024-03-22 18:36:46|字数:1368字

贺知章中年的时候,正赶上“开元盛世”这一大唐最繁荣的时期。而在大唐因“安史之乱”走向衰落时,贺知章已不在人世。

贺知章一生平顺,善始善终,福寿双全,横贯盛唐,既没有人如李白那样被贬来贬去,也没有遭遇像杜甫那样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生活,还大器晚成,可谓幸运而又潇洒的大唐诗人。

贺知章的“国子四门博士”,相当于在国立长安大学当老师。乐天派的贺知章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7年,他从不懈怠,很是爱岗敬业,表现为怡然自得、淡然处之。

开元十年(722年),63岁的贺知章在宰相陆象山的举荐下步入仕途,任太常寺少卿。

从此,贺知章平步青云。

3年后,66岁的贺知章升任礼部侍郎、集贤院词条学士,后调任部待郎、太子右庶子、侍读。

又过3年后,69岁的贺知章升任太子宾客、银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三品大员。

贺知章在85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后来死里逃生,又缓过来了。

贺知章知道自己该回乡了。他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

这就是天宝三载正月,玄宗在长安亲自倡导的那次盛大的饯别活动。

送别仪式设在长安的东南门“青门”,玄宗命太子率百官饯行,他还亲自写了一首诗《送贺知章归四明》。

序:天宝三年,太子宾客贺知章,鉴止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迈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这首诗在序中说明了贺知章辞官和他准辞的缘由,也说明了为什么要摆那么大的阵仗让百官为他饯行。

“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说的就是要崇尚道德,尊重长者,勉励世俗,劝告世人,以贺知章为榜样。

“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二疏是汉朝时期的两位受人尊敬的贤德之士,玄宗在这里说的是不能只让二疏在汉代的史册上光耀,我们大唐也有贤德之士应该载入史册。

在诗中,玄宗也是言辞恳切,说贺知章辞官入道,告老还乡,不是自己不爱惜贤达,而是他有一颗高尚的心,我只好成全他。

送行仪式上,百官为贺知章写的赠别诗,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近四十首。

其中就包括右相李林甫,与贺知章一同位列“酒中八仙”的左相李适之。

李林甫在《送贺监归四明应制》中说: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睿文含日月,宸翰动云烟。鹤驾吴乡远,遥遥南斗边。”

李适之的《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则是这样说的:

“圣代全高尚,玄风阐道微。筵开百僚饯,诏许二疏归。

仙记题金箓,朝章换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两首诗其实都是送别诗加赞美诗。

李林甫在标题中说了是“应制”,意思是奉诏,应皇帝之命而写。诗中第一句用的是玄宗的词,第二句说贺知章辞去圣恩是去求仙问道,第三句“睿文”和“宸翰”是赞美玄宗的诗文,第四句是说贺知章这一去便是山长水远,怕是后会无期了。

一句话,李林甫这首诗就是借送贺知章这件事为玄宗唱赞歌。

最后一句透露了李林甫的心机。

一般都用北斗比喻权力中心,那么,“南斗”就是远离天子了。估计李林甫当时还有一些得意,因为贺知章是太子李亨的老师,而李林甫当时并不想扶持太子,所以,贺知章的离开对于李林甫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真是言为心声!贺知章告老回乡之后第二年,李林甫就开始排除异己,陷害支持太子的韦坚、李适之等人。

左相李适之的诗在赞美圣恩的同时,肯定了贺知章“高尚”,把贺知章比作“二疏”,然后说他走过的路都洒满光辉,意思就是荣归故里。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适之对贺知章的尊敬。

除了左右相,当时给贺知章写诗的还有很多高官显贵。

李白也参加了这场饯别仪式,并且当场写了一首应制诗。

李白对贺知章的感情可不一般,因为李白能够受到玄宗的赏识,还得感谢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大力举荐,贺知章对李白是有知遇之恩的。

李白在《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中说: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越遇李白》,方便以后阅读穿越遇李白第14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遇李白第14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并对穿越遇李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