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作品:穿越遇李白|作者:乐从心来|分类:历史|更新:2024-03-22 18:37:02|字数:6260字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拜谒谢安墩回到天庆观住处,李白连夜写下这首《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诗中,李白从唐王朝的危机联想到西晋的永嘉之乱,从谢安墩联想到谢安当年奋起东山,挽救危局。

谢安在乱世中救国的英雄壮举,激励着后代的文人。李白也希望如谢安一样为国效力,在国难当头之际施展自己的宿愿,但是事实却是满腔抱负无处施展。

西晋末年,军阀割据,朝野纷争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两句,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乱世画面。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当时前秦的军队相继攻陷了洛阳和长安,整个中原已经在前秦的铁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没有杰出的将领出来抵御侵略,司马王朝必将灭亡。

由“百万众”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众多,气势恢宏,这正与西晋王朝混乱纷杂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坚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前秦的军队之强。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临危受命,凭借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在淝水将前秦的军队一举击破,使“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场着名战役。

李白又用“谈笑”一词勾勒出了谢安从容不迫的气度。战场上刀光剑影,惨烈异常,而谢安依然能够轻松自如,从容面对

“丑虏无遗魂”,秦军队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军进攻中原时的浩浩荡荡以及苻坚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谢安战绩的显赫。

从“冶城访古迹”开始,诗人的目光从历史回到了现实。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

想到这段历史,李白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然而,他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

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李白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这使李白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谢安墩,李白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

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李白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喜欢穿越遇李白请大家收藏:(www.xtyxsw.org)穿越遇李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页目 录下一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穿越遇李白》,方便以后阅读穿越遇李白第45章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穿越遇李白第45章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并对穿越遇李白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