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大宋文官知多少

作品:梦回大宋|作者:大木公|分类:历史|更新:2024-04-03 12:40:55|字数:5030字

此时的泉州是仅次于广州的大宋第二大通商口岸。

因为市舶司的原因,作为泉州这样重地的知府,要比一般的州府长官的官轶要高,甚至比内地的一些“路”的转运使长官都要高。

但是就像现在的深圳、厦门等特区一样,不能因为你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不鸟省ZF,对不对?

所以并不是说转运使司一定能够影响李枝山的官途,但是作为名义上的长官,你该有的尊重还是要有的。

要不然扣你一个不服从调遣,或者在你上报的公文里添加点私货,在政绩考核或者皇帝跟前上点眼药都够你喝一壶的。

那么有没有不被各路长官卡脖子的情况啊?

答案是有的。

比如以观察使身份出任某一州知州的“京官”。

还有的知州、知府官阶本身都是二品朝官,然后带着本身官阶职位上任的,就像开封府尹和京兆府尹等,他们这些人的官职,可比一路的转运使的官阶大了去了。

按照规定,像开封府尹和京兆府尹等这知府的文书,可不经过转运使中转而直接上达天听。

但是有时候,一“路”的转运使也是由朝官担任时,官阶就大于一些知州、知府,所以这些州府文书还得经过转运使才可以申转。

宋朝大部分的知州、知府都是中央直接任命的,一些文官本身的“虚衔”官阶大多还很高。

所以这也就使得路与州府长官到底是不是从属关系,就看二者谁的品秩高,谁就是大哥。

这样就使得地方机构主权从属紊乱,名义上的“路——府——县”三级很多时候就成了虚设,更多时候是“府——县”两级。

再来看看宋朝官职的划分。

宋朝的官员职能属于“层峦叠嶂”式的交叉重叠,很多时候都是找谁也可以,但更多时候是找谁也不好使!

因为官员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干。

宋代文官官职一般分为“官”、“职”和“差遣”三部分组成。

所谓的“官”就是指本官阶,也称正官或者寄禄官,是享受的待遇和发放俸禄等级的依据,简单理解为基本工资、津贴发放标准。

“职”就是指职名,一般指馆职或者贴职(文人的名誉称号。如某馆某阁学士之类的)。

“差遣”也就是职事官,也称为本职,就是实际担当做事的岗位官职,大多是临时担任,一般都是判XX,知XX,提举XX,同XX,提点XX等。

一般官员的升降,可以升降本身的官和职,也可以升降差遣,甚至三个同时升降。

所以,就是“明升暗降”和“明降暗升”的骚操作也不在话下。

此外文官还有散官阶,也就是实际的官阶,以文资武阶对应相应的文武官职,但有时候此官阶跟随本官、职走,不做考虑。

此外还有勋官职称,一共十二转,属于荣誉称号之类的。

爵位,这也是个荣誉头衔,不过这个是有实际补贴的,但是封邑大多与实际称号不符。比如秦桧的魏国公,并不是真的封魏国,只不过是以示恩宠,名头唬人,只拿钱好听罢了。

你以为文官就这些工资来源就完了?

没有!除了这些“本俸”、“职钱”之外,此外还有夏天的“高温补贴”,冬天的“薪炭”,厨料,增给,给券,公用钱,职田等等名目繁多的津贴。

就问你爽不爽!

是不是能拿到手软?

也难怪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在宋朝当官简直就是不亚于经商的“好买卖”啊!

就像南宋中期,宋宁宗时期的权臣,岳飞的小迷弟——韩侘胄,立志北伐金国,一心想要收复中原,但因为国库空虚,军费不够,他就能自掏腰包拿出20万两白银(相当于六千万人民币啊)做军费。

你要说这些钱全是他家做官之前的积蓄?

反正我是不信的。

作为“权臣”(参照宰相俸禄),他每个月的本俸都是300贯起步的,也就是说,光基本工资一年就拿108万人民币!

要知道宋齐鲁他们发给远洋水手八个月的工钱也不过才10贯钱!

这个年代,可是100贯钱就能娶一个漂亮的小妾的。

细思则恐啊,估计宋朝这也算是“高薪养廉”了吧。

书归正传,李枝山听了幕僚王文的建议,自己心中也有了计较。

“你先着手起草几份公文,一是给守备司兵马都监大人说明情况,请求派军协助。”

“二是给制置使司和巡检司发文,告诉他们小心巡视,提防乱民裹挟境内民众聚众作乱或者上山入海为盗。”

“三是责令各县县尉集结武装弓手守卫城池和征集乡兵守护乡里。”

“四是责令各县知县做好流民接收工作,每县至少接收100到500名流民。”

“五,责令辖内各厢军协助流民疏散,对了,把晋江县刚招安的那个什么“保安团”也算上,不过不能让他们单独行动,以防重新反叛,加强监视,最好置于守备使司军马旁边胁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梦回大宋》,方便以后阅读梦回大宋第108章 大宋文官知多少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梦回大宋第108章 大宋文官知多少并对梦回大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