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定国是诏(二)

作品:再启风华|作者:枫桦夜落|分类:历史|更新:2024-05-16 19:18:44|字数:4724字

乾清宫,大殿。

朱祁镇高居主位,大殿上站满了人,全是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各都察院御史,满满当当。

殿外则是三品以下文武官员依次站立。

朱祁镇再次示意王振宣读诏书。

这次宣读的才是真正的施政纲领。

皇极殿上那是定基调,属于宏观的。

而这里宣读的才是微观的。

诏书的内容不少,大概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一、正式定北平为京师,南京为陪都。

可以说关于大明首都的确定,在正统朝彻底落下帷幕。

这一场争论了三代帝王的定都之争彻底尘埃落定。

太宗想要定都北京,却因为反对声太大而只能定为行在。

仁宗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回迁南京,结果东西还没收拾完呢人就追随他的定北大将军而去了。

宣宗皇帝出生于此,生长于此,自然不希望迁都。

可是满朝文武具为南方人,所以宣宗皇帝只能以巡边的名义将北平行在定为大本营。

本想着二十年后换上一代人,定都之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没想到,世事无常,这定都之事终究落到了朱祁镇头上。

所以接下来的所有政策都是围绕于此展开的。

首先京师营建要着重开展,但不能再无偿用役。

改为由皇家牵头,勋贵参股的皇家水师出海寻珍。

其所获用来支付营建京师的役夫钱。为了就近出海,定天津为港埠。由卫升府。

再一个就是因为京师已经定为国都,那么就不能紧紧依靠运河为命脉。

所以皇家水师仍要缴纳出入港赋税入国库,以粮食代缴。

二、北直隶升为行省,以保定为省府,天津为直隶府(直辖市)由直隶巡抚设治所代管,以于谦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直隶。

定顺天府为直隶府,由中央直管,刘定文为署理顺天府尹。

三、定下直隶省建省以后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而把于谦定为直隶巡抚,就是为了死磕整个河北水系,为北京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整个直隶能够坐到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支援西北。

四,将辽西走廊并辽东半岛设为辽东行省,设辽东巡抚挂兵部侍郎衔。

五、细化科举,设全国榜、直隶榜(包括南直隶)、中原榜、西北榜

科举分榜这是太祖皇帝为了平息南北冲突而想出来的方法。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北方又将出现更多不同的情况。

北方,中原地区随着国家安定,人口开始快速繁衍,粮食产量也在稳步提升。

经济活力也开始快速回复,人文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

可是陕甘宁地区却因为年年有警,岁岁有战,不到经济上很难有快速发展。

人口上也因为战争而增长率极低。

人文活动更是仅仅只有省城稍微活跃。

这就极大的拉开了差距。

南方更是如此,江浙地区向来是经济发达地区,人文活动更是极度活跃。

广东地区近些年来因为开海的原因,经济也开始了快速飞跃,人文活动也开始逐渐增长。

可是广西地区却经常性的爆发动乱,经济活动甚至是一度停摆。

川滇贵,除了四川还算好些剩下的俩甚至比不上江浙地区一个府(市级)

所以,对于榜单不能再随意的以南北榜划分了。

而是先定名额,划分区域然后入京统一参加吏员考试,合格者可为吏员入九品。

若还想继续,则可参加进士科,得中进士便可为七品官员,但不得为主官。

总之说白了就是扩招,同时将公务员考试纳入到科举体系中,并逐渐打破吏有封建。

六、严申为官之德,但有差错必将严惩(总要为以后扩招的找位置)。

七、允投藩王,此后但有藩王就藩(中国以外地区才会建立有权的藩王,主要就是投他们,想在国内当安逸藩王的就别想了)。

八、非吏员不得为主官官,非地方经历三年以上者不得为中央官员。

九、对外以安为主,不是安定的安,是安抚的安,说白了就是先积蓄力量再打你,趁这个空档安抚安抚你。

王振口干舌燥的读完了诏书,然后安安静静的退了下去。

可是大殿上却是陷入了一阵探讨的浪潮之中。

可惜的是,杨士奇已经准备退休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闭目养神。

勋贵那边却因为要建造皇家水师而狂喜,自然不会反对,至于以粮代税?给那些文人的封口费而已,咱理解。

如此一来,不论多么激烈的讨论也仅仅是一些“唠骚话”罢了。

而且,文官们也不是看不出来诏书的意思,给吏员划品级,这本身就是一种收买,对整个文人阶级的收买。

尤其那些在野的,终生无望进士的,中央官员和地方封疆没戏了,混个七品五品那不也是人生之光?

再说了谁家子弟没个不成器的,努力一辈子又挂不上个荫蔽,让自家孩子去地方考个地方性质的举人,然后入职不也是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再启风华》,方便以后阅读再启风华第136章 定国是诏(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再启风华第136章 定国是诏(二)并对再启风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