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北原帝国卷土重来

作品:王之所指,虽死亦往矣|作者:哥总|分类:历史|更新:2024-05-11 22:47:22|字数:6502字

西凉国女王罕古丽,在广南王城的半个多月里,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她努力学习汉语,现在已经能够用简单的汉语与人们交流。

然而,无论她与谁交谈,提到王奇的名字时,对方总是充满了敬仰和崇拜,如同对待神明一般。

这种现象让罕古丽对王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在李博的指挥下,第一集团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直指敌心。

寒江关的失守,让倭国军队陷入了混乱。

李博抓住战机,果断下令全军出击,他们如同猛虎下山,紧紧咬住了倭国溃败的军队,一路向前,全线推进。

广南王城的军工厂,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满负荷运作,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前线的装备和弹药。

除了满足第一集团军的日常消耗,还有大半的军火被储备起来,为后续的战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大汉民国的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贡献力量。

在万众一心的齐心协力下,大汉民国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了指数级的提升。

新的工厂、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涌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这场战争中,大汉民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他们不仅成功地帮助高句丽收复了失地,还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工业化的飞跃式发展。

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经济和科技的胜利。

就在大汉民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之际,命运却似乎再次捉弄了他们。

李博的第一集团军,在高句丽南部港口遭遇了倭国的强烈反击。

上千名装备精良的鬼佬士兵,巧妙地指挥着上百万手持栓击步枪的倭人军队,在海上几十艘战舰的炮火支援下,对第一集团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攻。

与此同时,北原帝国也趁势而动,不宣而战。

他们兵分两路,二十万骑兵携带着自产的燧发枪,直接跨过辽国,朝着李博的第一集团军发动了致命的背刺一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大汉民国的局势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山海关、张家堡边城、大同府兵城,这三关是大汉民国北方的重要防线。

然而,此时的边防城关,每个都只有一个常规混编师的兵力。

像李锐锋镇守的张家堡,虽然拥有现代化军队守城的经验,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他们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攻,只能坚守待援。

而山海关和大同府,由于是新晋将领镇守,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此时已经摇摇欲坠。

城墙在北原帝国的土炮下,被一点点地轰得稀巴烂,仿佛随时都会崩塌。

消息传来,整个大汉民国都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

人们担心着国家的命运,担忧着亲人的安危。

然而,在这个危急关头,却也有许多人挺身而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忠诚和担当。

他们有的加入行政总署组织的民兵队伍,维持地方的治安秩序。

有的筹集物资,有的则直接奔赴南疆军区基地,准备应征入伍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

李博的脸色铁青,他坐在指挥部的椅子上,双手紧握成拳,眼中闪烁着愤怒和失望的光芒。

他瞪着眼前的几名中情局特工,大声斥责道:“这是怎么回事?中情局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传来?传令全军,即刻退守内陆,先避开敌人的炮火!”

几名中情局特工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愧疚和自责。

他们知道,虽然这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中情局总部的情报网不足,才导致了第一集团军陷入了这样的危局之中。

但他们也是属于中情局的一员,服务大汉民国军政体系,责无旁贷!

他们纷纷操作着无线电台、电报机等通信设备,试图联系中情局总部,想要尽快获得准确的情报,弥补之前的过失。

“军座!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立即联系上王爷,不然以我们现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孤军独战,撑不下去的!”

第一集团军军部作训科的一名参谋建议道。

李博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这个参谋说的是实话。

在目前的情况下,第一集团军确实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怒火,然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这个建议。

“好吧,立即给王爷发报,请求支援!同时,通知全军做好撤退突围的准备!”他命令道。

随着李博的命令下达,指挥部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参谋们开始忙碌地操作各种设备,准备发送电报。

而李博则坐在椅子上,闭目沉思着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他知道,这场战斗到现在才刚刚开始,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原帝国突然撕毁停战协议,并且举国之力向大汉民国发起进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王之所指,虽死亦往矣》,方便以后阅读王之所指,虽死亦往矣第101章 北原帝国卷土重来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王之所指,虽死亦往矣第101章 北原帝国卷土重来并对王之所指,虽死亦往矣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