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白马渡 四女之台

作品:关山纪年|作者:风起深秋|分类:悬疑|更新:2020-01-03 07:07:17|字数:4466字

白马渡口。

金堤分锦缆,白马渡莲舟。

这里本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但在这个普通的地方,却隐秘的承载着神州千年安危,我曾在脑中无数次的想象过此地,但始终无法脑补出这里具体是什么样子,直到今日终于得见。

在来前我们曾做过调查,白马渡口是重要的古津渡,因为其位于黄河天险,守南北要道,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史记》曾记载道,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因此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可是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并不是如同我们想象中那兵家必争的古渡口,而是一片圆形的台地遗址,在遗址旁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寺,无论怎么看都与我们所了解的白马渡丝毫不符。

我们茫然的看着面前的遗址与古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沈浪东瞅瞅西看看,皱着的眉头上写满了他的不解。

“川哥,亭哥,这是怎么回事,白马渡口怎么会是一座寺庙?”

我从未来过此处,只能将目光看向春亭,而春亭看来对此地也没有了解,转而将眼神望向了凌轩。

凌轩摊了摊手做无奈状,下得车后,他在车上的种种情绪已经消失不见,若不是我与他同乘一车,还真的想象不到他刚刚在车上居然会有那么极端的情绪波动。

“亭哥你别看我,我也不清楚,之前我随口一提你就把我大骂一顿,我又哪敢多做了解,生怕惹怒了你。”

众人站在原地,抬头看着远方的古寺,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去做。

正当我们不知所措之时,发现在前方不远处的路旁,有一面容慈祥的老者正在躺椅上悠闲的晒着太阳,于是弈和让他手下之人散去踪迹暗中跟随,而我们几个人慢慢走了过去,打算在这老者口中,对此地进一步的了解一番。

“老人家,打扰一下,请问这里是哪里啊?”

开口询问的是亓芷,她娇小可爱,一直以来都颇受喜欢,由她开口自然是强过我们许多。

“小姑娘看来不是本地人,这里啊,这里叫四女台,那座寺叫黄花寺。”

果然,老人听见亓芷的声音,睁开眼看了看她,由被人打扰的不满很快转变成对亓芷的喜爱。

“四女台?老人家,这里不是白马渡口么?”

沈浪听见老人的回答后,蹲在老人身旁,装作好奇的样子开口问道。

“曾经这里确实是白马渡口,不过早就已经荒废,荒废后改称四女台,后生们,你们来这里有什么目的?”

老人家先是解释了一番,随后见我们对此地颇有兴趣,表情好奇的询问起我们的来意。

“是这样的老人家,我们是历史研究所的,之前听说这里有个白马渡口,打算来这里搜集一下素材制作一期古代渡口的相关专题,可惜我们来之前没弄清楚,原来这里已经荒废,这可真是太遗憾了。”

见这老者起了疑心,凌轩连忙开口,电光火石之间找了个合适的理由,面带失落的应付了过去。

凌轩所说合情合理,老者听后并未怀疑,而且由于凌轩所说的理由,老人家兴致高涨,开始对我们讲述起这里的有关记载。

这里始建于战国,荒废于金明昌五年黄河南徙,我们如今看到的圆形台地遗址,便是当地人口中的四女台,至于什么兵家必争之地的说法,瓦岗寨的由来等,这些我们事先已经知情,便没有仔细去听,真正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老人家口中说的另一段故事。

白马津作为黄河的重要渡口,数不清的生离死别每日在白马津畔一一演绎,而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来往者大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就在这白马渡口,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

而其中最为出名的,自当属一代诗仙李太白,李白辞官离京之后北行至白马津,准备自此渡过黄河游历幽燕,而当他站在白马津前,此地大风乍起,坐骑昂首向北嘶鸣,他顿时被汹涌的波涛和呼号的狂风触动,挥笔写下了乐府诗《发白马》。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听后我忍不住暗中思量,堂堂一代诗仙李太白居然会为这里特意赋诗一首,联想到李白所在的年代,再想起千佛寺的建造时间,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老人家,这里虽然已经荒废了,可是毕竟曾经是那么重要的渡口,为什么你们会放弃白马渡这个名字,而是改称这里为四女台呢?”

打断我胡思乱想的是薛楠,她听老人家讲述了半天,可说的多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忍不住开口转移了话题。

“那是因为一个悲壮的故事。”

老人家面带感慨,随后为我们解释了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关山纪年》,方便以后阅读关山纪年第四十八章 白马渡 四女之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关山纪年第四十八章 白马渡 四女之台并对关山纪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