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SU-27的致命缺陷(为盟主小包更)

作品:大国战隼|作者:步枪|分类:悬疑|更新:2020-01-05 01:49:49|字数:8344字

学习过了理论以及过去十几年部队使用总结出来的经验以及各种险情的应对方案后,李战对SU-27的优劣点是非常清楚的。SU-27采用的是混合传动操纵系统,纵向是电传操纵,横向是机械传动。该机研发早期原型机采用的是机械传动操纵,后面发生了事故暴露了问题才加装的电传,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混合传动操纵系统。

国产化型号歼-11A、歼-11B同样如此。

SU-27之所以难驾驭,指的是飞机的俯仰姿态转换的时候非常容易超出飞行包线从而导致失速过载迅速损失动能,如果是在低高度的话,极容易造成坠机事故。

人们常说SU-27的缺陷在于软骨病,实际上最终量产的时候软骨病已经不复在了,量产机已经解决了机体强度不够的问题。

要命的是当时前所未见的升力体结构。因为这个升力体和边条设计,造成了一种现象——轻轻一拉干机头猛抬,过载一下子五六个G。一般战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两个G左右,可见SU-27的抬头过载有多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压杆把机头摁下去,可是飞控系统会自动介入修整,这就导致机体来回震荡,然后空中解体。这也是被误会有软骨病的原因之一,其实与机体结构强度关系并不大。

但是在血的教训之后,毛子的设计团队们痛定思痛,给SU-27加装了电传操纵系统,为什么是纵向的,目的就是针对这个拉杆猛抬头的毛病。其实最简单最可靠的办法是改动气动布局,但是为了获得四千公里的大航程和优秀的机动性能,毛子的设计团队死硬不改气动布局。他们的坚持也造就了世界航空兵器史上伟大的一款战机,后期更是获得了超出想象的经济收益。

沈霍伊国产化SU-27为什么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成洛马的歼-10在2004年就装备部队了,你堂堂老大厂还在啃SU-27?歼-11A型是进口零件组装型,歼-11B才是改进版本的完全国产化型号,因此说B型比A型不知道先进多少。

B型为什么一直搞到2008年才下线,比歼-10这个完全自主研发的居然还要晚了四年!

因为俄方不但不卖火控系统代码,也不肯卖至关重要的飞控系统。我给你的是二百架生产许可,关键系统我来提供,你要代码要飞控干什么?

毛子当年搞出的那套飞控就是为了解决SU-27这种升力体特性造成的猛抬头猛低头毛病的,为此他们牺牲了很多试飞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既然毛子不肯卖,那就自己搞。沈霍伊那些年就是在啃这个骨头,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搞出了比毛子更加先进的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毛子用在SU-27上面的混合体制电传,有横航向机械杆系,重量大体积大,而且过于复杂。

正是应了那句话:凡是被限制的,我们发展得很好比别人的更好,凡是能轻松得到的,反而几十年过去了也没什么长进(比如汽车工业搞得跟屎一样)。

因此,实际上那些年我们冤枉了沈霍伊,他们一直在埋头苦干,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着把SU-27国产化并且发扬光大的重任。成洛马除了搞点歼-7系列就没别的政治任务,又得了以色列人的部分电传技术,搞歼-10搞得呼啦啦的,当然是轻快无比。

不过,我国搞的这一套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也不是完美的,张超的牺牲和该该系统有很大的关系,跟拦阻索半毛钱关系没有。歼-15用的是和歼-11B一样的操纵系统,在着陆勾住了拦阻索的时候,该系统突然失灵,别忘了,战机触地的时候机头是微抬的,飞控系统失灵,战机就像暴躁的野马猛抬头,张超下意识压杆要保住战机,只有压杆让前轮着地才能避免战机受损。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战机已经失控了。

让人痛心的是,张超弹射之后因弹射条件远远低于最低要求而牺牲,他整个人几乎是朝地面弹射过去的,而战机在他弹射后停止了抬头,前起落架落地,最终只是轻微受损。如果张超第一时间弹射,他有很大概率是可以活下来的,但是他最终选择用生命保住了战机。

客观地说,如果要比较起来的话,歼-10用的那一套飞控是要比歼-11B前期用的那一套靠谱很多的。

言归正传,回到李战的故事。他很清楚SU-27的致命毛病在哪,因此知道最可怕的情况是飞控失灵。这长腿苏是没有机械备份的,哪怕有,就那个爱猛抬头猛低头的毛病,真要遇上了还是赶紧的跳伞保命吧,不然一抬头一低头之间就要玩天女散花了。

按照聂剑锋一步步的指令,李战滑上了跑道,推油门滑跑至正常起飞速度二百四,随即收油门刹车,完成了第一次滑跑训练。

驶出跑道的时候,聂剑锋说,“我真怕你拉杆起飞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国战隼》,方便以后阅读大国战隼第198章 SU-27的致命缺陷(为盟主小包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国战隼第198章 SU-27的致命缺陷(为盟主小包更)并对大国战隼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