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石泉城(1)

作品:章献明肃皇太后|作者:十里木樨林|分类:历史|更新:2020-01-30 11:56:12|字数:4836字

上一章我们提到刘敏和火爷爷来到石泉城,遇到两个人物使她大跌眼镜;可你知道这两个人物是谁吗?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他们一个是折御忠,一个是李继迁。

简而言之,折御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折家军;传统戏剧中杨家将的佘太君就出自折氏家族,而在北宋屡屡败于西夏蛮夷之手时,佘太君率领杨家十二名女将出征;便有了《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

而屡屡打败北宋的西夏国奠基者就是李继迁,李继迁是李元昊的爷爷。

折御忠和李继迁这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怎么会在羌人聚集的石泉城出现?这话不用问,他们两人的出现,意味着正邪之搏杀从此开始。

李继迁就是人们印象中的“非典”、“冠状病毒”,一生的角色都是邪恶,而折御忠却是精忠报国的英雄。

折御忠不就是刘敏在玄幻七进院演绎公孙大娘剑器舞时那个不停地喝彩的少年将军吗?

没错,就是他,他就是折御忠,那时候折御忠是在璇玑洞修炼功夫。

折家军是北宋一朝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折御忠为折家军第三代的中坚人物。

既然提到折家军,那我们就得难于绕行的啰嗦几句了。

赵匡胤以武将出身谋夺了后周柴家天下,他吸取了唐朝、五代时期藩镇作乱的历史教训,极力抑制武人势力。

故,有宋一朝武将始终处于文人的压抑之下;很少能走到政治权力的顶峰。

赵匡胤的重文轻武治国方略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持政局的相对稳定的同时却造成宋朝军事上的积弱;始终没有摆脱外族的侵扰,兴起于黑龙江边的女真人灭亡了北宋;赵构建立的南宋持续一百多年后又被蒙古人灭亡。

所谓乱世出英雄,大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积弱;但在与外族长期作战的过程中,造就了诸多名留千史的抗敌名将。

小说家笔下的《杨家将》、《岳飞传》有之,请注意是小说而不是历史;这批小说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文学的虚构成分,使杨家将、岳家将更加丰满逼真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使妇孺皆知。

所以一提起宋之名将人们往往就想到杨家将和岳家将,殊不知大宋朝真正的将门世家是当时名满天下却默默无闻的折家将和种家将。

折家将前后延续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则历史更加悠久;折家将堪称华夏第一将门世家。

种家将延续了五代终北宋之一朝,《水浒传》上面提及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说的就是种家军。

折家将起自五代时期的名将折从阮,折家原系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裔;也就是说折家是北魏的皇室。

有意思的是西夏皇帝李元昊自称自己是拓跋珪的后裔,那么也就是北魏皇室。

如果这种可能成真的话,那终宋一朝北魏拓跋珪的两个后代可是兄弟阋墙,同室抄戈。

拓跋珪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字涉珪,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开国皇帝,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为代国国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代国被前秦所灭后,拓跋珪寄居在独孤部长大。

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兴和县)复国,继位代王;不久迁都代国原故都盛乐,同年改国号为魏。

当时,北魏强敌环伺,西有匈奴,北有柔然、高车,东有后燕,南有独孤部,北魏是其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

拓跋珪合纵连横,先后击败匈奴、柔然、独孤部,最后攻灭实力最强的后燕,称雄华北。

击败诸强敌后,拓跋珪于公元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改元天兴,即皇帝位。

拓跋珪即位皇帝后,励精图治,学习汉制,建立官制,鼓励开垦,极大的加强了北魏国力,为北魏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拓跋珪由于长时间服食五石散,导致性情逐渐暴躁,杀戮之心大起。公元409年,由于皇次子拓跋绍之母贺夫人有过失,拓跋珪准备处死她,被拓跋绍的刺杀身亡,年仅三十九岁。

折家军既然和西夏国的建立者属于同一个族群,但折家军二百多年来一直是正义力量的代表;西夏国主却扮演着叛逆扰民,惟恐天下不乱的角色;自然就是孬种。

而这一次折御忠赶来石泉城,就是要粉碎李元昊先祖李继迁的一个阴谋。

折家是鲜卑族拓跋珪的后代,为云中(山西大同)大族武将世家。

折家军的先祖折从阮自后晋、后汉、后周以来一直以府州(陕西府谷县)为根据地,为中原政权镇守西北;屡败契丹。

周世宗时,折从阮为汾宁节度使,其子折德扆为永安军节度使,父子俱为边关主将。

第二代折家将是折德扆、折德愿兄弟。折德扆是长子,少时从军,以勇猛善战知名。

北宋初年,兄弟二人镇守府州抵御契丹人,屡次破军杀将,折德扆年轻时就已经担任永安军节度使,负责府州军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章献明肃皇太后》,方便以后阅读章献明肃皇太后第111章 石泉城(1)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章献明肃皇太后第111章 石泉城(1)并对章献明肃皇太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