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贪墨

作品:寻唐问宋|作者:盼夏小师弟|分类:历史|更新:2020-04-24 12:18:58|字数:5182字

李言再不出门,就被老爹乱棍打死了,在光州时,李老爹一副体弱多病的模样,时常需要人服侍,可到了闽地后,竟然容光焕发,每日饭罢还要去各个亲族间游走一番,族人都说李族长是被李言气的回光返照了,只有李君明白,李族长这才叫韬光养晦。

当初光州被王绪搞的乌烟瘴气,他有心帮族人一把,可架不住王绪手下**肆意妄为,只好佯装多病。

如今泉州暂定,族人正是需要生计的时候,李言又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李族长只好亲自出马,为族人出谋划策。

至于李家如何在闽地兴盛,最终还是要李言撑起大任,败家子可不是那么好做的,近千的族人都需要他来庇护,在得知李君要他接手泉州海贸时,李言觉得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立脚点,假装推辞了几番,也就随李君去泉州上任了。

李君依旧暂居司马之职,与王审邽共同筹建招贤馆一事,李言则上任泉州市舶司,专管通商海贸。

再过三天就是元旦,王审邽府中正在准备婚礼之事,王审邽的第二任妻子是原莆田令陈峤介绍的黄氏之女,此女在当地颇为有名,自小便是仙姿玉色,稍长年纪后,家人为其请了不少当地的大儒教学,如今学识过人,诗词佳作常为人仰慕,就是终日不苟言笑,极为冷淡。

王审邽与其见过两面,都是没见过一次笑脸,索性他也不管了,一心扑在建造学馆之事上。

应征入选建造学馆的地点有三处,一处是在晋江,其余两处都在泉州的龙溪县,晋江留出建造学馆的地方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确是个修学的上佳之地,不过他更看重龙溪县的旧学馆。

一来旧学馆只需修葺一番,即可在年初投入使用;二来,也是财政上实在有些吃紧。

二人策马来到龙溪县,此处的旧学馆还是唐元和年间建造,当时泉州人口增加到二十万,由中州上升为上州,泉州刺使特意在此设立了一座学馆,只不过前几年黄巢进入福建,一番霍乱,如今只剩下不到十个学子。

龙溪县县丞林文益四十好几,却面无须发,生的十分白净,谈吐优雅,在当地也是颇有口碑。当时王审潮进入泉州,招泉州六县县丞议事时,觉得此人倒也有些学识,也就暂时没挪动他的位置,如今要在龙溪县建立学馆,林文益自是喜不自胜。

林文益的欢喜不无由来,自中唐以来,科举逐渐成了朝廷取士的主要途径,然南方偏远之地,如福建学子在朝中无人照应,每逢科考都是榜上无名。即使如此,他们依旧三五成群结伴进入附近山或寺庙苦读。

听着县丞林文益叙述这座学馆的历史,王审邽频频点头,几人又里外看了看,教学设备比北方落后的可不止一点,而且学舍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

看到这残败的景象,王审邽有那么一刻,都想在山清水秀的晋江重新建一处新学馆了,然想了想泉州府库里的银钱,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纠结中正要询问李君,却见他若有所思道:“或许可以从审邽兄的婚事入手……”

闻言,王审邽的脑袋摇地像个拨浪鼓似的,他可不敢学李君在光州时,借大婚搜刮泉州百姓。

林文益祖上是洛阳人氏,安史之乱后,迁徙至江南睦州,开枝散叶,由他的父亲来到泉州打拼,到了他这一代终于有幸成为一县之主,而龙溪县没有海港,人力匮乏。加上之前廖彦若的搜刮,龙溪县百姓苦不堪言,如今新刺使有意在此地建造学馆招贤纳士,正是造福一方,发展龙溪县的大好时机,他也有心相助。

此刻已然明白王审邽的窘迫,林文益想要将学馆落实龙溪县,还需他领头做个榜样,随即引二人向龙溪县县衙。约过片刻,取出来一个三寸见方的黑桃木盒。

掀开木盒,里面静静躺着一尊鸳鸯莲瓣纹金碗,这可是宫廷御用的美器,王审邽不由惊愕道:“林大人这是?”

“微薄之力,还请看在泉州学子的份上,尽快修葺学馆。”林文益诚然道。

王审邽确是不敢接这份大礼,如今泉州刚刚稳定,若是有不明情况者以为他徇私舞弊,借机敛财,日后各地官员全都效仿,那可就是泉州百姓的灾难了。

见他态度强硬,李君也不着急勉强,让林文益随便备些饭食,准备一步步打开王审邽的心理防线。

饭食之余,经李君点拨,林文益再度为二人讲述起泉州以及漳州等名仕大儒,讲到黄氏黄璞时,喜上眉梢:“二位有所不知,当年黄巢大军被追击至吴越被,无处可遁,只好凿开七百里仙霞岭,从越地一路进入福建。不久,黄巢大军沿泉漳古道向岭南进发,途经涵江黄巷时,路经黄璞家门时,黄巢下令‘此儒者之家,灭炬而过’,全军肃然,勒兵灭炬而过,因此黄巢还在本地学子心中留下不错的印象呢。”

“黄巢军中流行‘逢儒则辱’怎会对福建儒士如此礼待?”王审邽纳闷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寻唐问宋》,方便以后阅读寻唐问宋第七十七章 贪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寻唐问宋第七十七章 贪墨并对寻唐问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