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三美齐聚

作品:华娱之昊|作者:法海师弟|分类:都市|更新:2021-12-27 09:31:55|字数:8306字

想让好莱坞式的资本、发行、监制、运营经验在上面飞驰,将华夏电影品牌化,带动起全行业的繁荣。

那个时候的张昭已经不仅仅只是想做电影制作人那么简单了,而是想做华夏电影产业的“总设计师”。

为此,他不断寻找着思想和资本的盟军,共建基石。

然后他遇到了自己的师弟,光鲜的王常田,然后创造了光鲜影业!

创办光鲜影业一度是张昭的“高光时刻”,在张昭式的高速路上第一个被移植过来的“发行”模式迅速大放异彩。

“地网发行”创造了业内瞩目的“光鲜速度”,也加速了华夏电影类型片的商业化道路。

只是后来他被踢出了光鲜,然后他结识了与自己有相似“宏大叙事”习惯的贾乐停。

贾乐停用更加高维的“生态化反”、“互联网改造电影”的思想流量将张昭招揽,并给予了他极大的权利和自由。

只可惜贾乐停PPT做的很好,但是却忽略了战术层面,然后将乐士带入了旋涡,乐士影业也被拖了后腿,导致张昭再次离开。

这是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

思维和能力都有,但是却一直错付。

“我想要让光鲜影业独立上市。”张昭道,“但是光鲜传媒的股东却非要让光鲜影业并入光鲜传媒一起上市,我不甘心啊!”

陈昊闻言点了点头,关于张昭离开光鲜这个问题,前世也多有猜测。

王常田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过意见,外界不得而知,倒是离职后的张昭有过几次公开回应。

虽然每次说得细节不尽相同,但是主题意思基本上一致,即张昭是一个忧患意识非常强的人。

在2010年左右,他已经隐约感受到互联网对影视产业的冲击,因此不愿意错过这一波潮流,而选择再次出发,创立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乐士影业。

话虽如此,但是外界始终认为张昭离职光鲜根源在于自己创立的光鲜影业无法独立上市,必须依附在以电视节目制作为主要业务的光鲜传媒内,张昭是失望之下做出的决定。

关于这个论断,大家认为有部分道理,但也不全是,在光鲜IPO的招股书里其实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或许可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为这一事件下注脚。

根据光鲜影业2011年6月份发布的招股书显示,作为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和光鲜影业的重臣,张昭在光鲜传媒持股仅仅为0.24%。

持股比例远远低于李晓萍、李德来、王长田妹妹王牮等人,更是在排名前十大自然人股东之外。

这样的待遇显然与贾乐停给予他的不同。

根据2016年乐士影业披露的重组报告,张昭当时直接持有乐士影业3.8291%的股份。

按照1成现金+9成股份对价计算,并购完成之后张昭除了拿到3752.52万元的现金,还拿到上市公司乐士网0.36%的股份。

如果这些股份比例不够直观,换算成对应的市值更加容易理解。

以乐士影业注入乐士网那个时间点来算,张昭手中乐士影业的总价格约为3.75亿元,而当时的光鲜市值不过300亿元,股份折算也不过7200万元。

这一对比,更能体会张昭的悲情。

前一个老板王常田是业内出了名的精打细算型领导人,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对员工要求也极为苛刻,光鲜的工资是业内出了名的低。

拥有电视领域“黄埔军校”美誉的背后理解是,大部分人都会锻炼几年选择离职,去他处开枝散叶。

而后一个老板贾乐停却是出了名的大方,花钱大手大脚,却盲目扩张而不注意战术层面,最终导致乐士系的分崩离析。

陈昊看着张昭道,“张总,我对你可是求贤若渴,以前是没机会,您总是拒绝,现在要离开光鲜了,来昊天如何?

昊天的平台比光鲜更大,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生态产业链,而且我们一直在尝试互联网+电影的产业模式,这点你来了之后就能了解。

毫无疑问,昊天是一个能够展现您个人才华和抱负的平台,至于个人待遇,我可以给您期权奖励,至少比王总厚道的多。”

张昭闻言笑了笑,这样的话他已经听过无数次了,每次聚在一起,陈昊都会当面挖墙脚、承诺。

之前张昭还感觉陈昊太过生猛,年轻,但是认识这么多年,陈昊一直如此,的确可以看出陈昊的诚心。

“陈总的心意,我早已知晓。”张昭略带感动道,“我也不矫情,如果我真的从光鲜离开了,一定自动上门求您收留。”

“说收留就过了。”陈昊闻言笑道,“我是得扫榻相迎才对。”

两人笑着喝了两杯,算是达成了初步合作意见。

随后,陈昊又去找了李铭桥。

“对了,李哥,昊天大厦建设的如何了?”陈昊问道。

“已经快要封顶了,但是内部装修还得有段时间,真正想要进入办公的话,至少得等到2012年初。”李铭桥回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娱之昊》,方便以后阅读华娱之昊第861章 三美齐聚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娱之昊第861章 三美齐聚并对华娱之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