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国际局势

作品:帝国重器|作者:周硕|分类:都市|更新:2018-12-30 00:44:58|字数:6016字

哈萨克斯坦的局势风云变幻,然而对于一个人口还没有魔都多的国家来说,在这个激『荡』的『乱』世之阿舍维的很多设想或许很美丽,但却身不由己。 .

哈萨克斯坦的南部铁路改造工程,在纳扎尔巴耶夫的一系列『操』作下,迅速的向着一个怪的方向发展了过去。

作为一个杰出而且成功的政治家,纳扎尔巴耶夫深谙对话语权的争夺技巧。

元旦刚刚过去,哈萨克斯坦官方很快掀起了一场舆论反击。

针对苏联解体导致的经济动『荡』,阿舍维提出了一条令人眼前一亮的政策。

哈萨克斯坦生产并且出口的石油,将从利润部分拿出十分之一用于配套进口粮食。而同期国际粮价以玉米为例,每五十公斤售价在一美元左右。也是说,哈萨克斯坦运出多少吨石油,要进口多少吨粮食。

这种变相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巧妙的将阿拉木图、将整个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裔捆绑了起来。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生产能力主要被俄罗斯裔抓在手。阿舍维将食品救济福利与石油挂钩,那么任何针对俄罗斯裔的政治行动必须面临极大的风险。

俄罗斯裔在哈萨克斯坦的话语权增长,意味着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的影响力增长,也顺带的压制了南部铁路改造工程的呼声。

一旦从政治失去了响应的声音,那么单纯从媒体的宣传造势显得有些单薄了。

而随着1993年度预算的公布,阿舍维顺应民心的颁布了南部铁路改造工程计划书。

这部计划书写的可以说是相当漂亮,对南部铁路联通需求进行了详尽的考量,尽力让任何南方地区都能享受到这一计划带来的便利和提升。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计划实行,相信哈萨克斯坦的国力必然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凝聚力都会一个大的台阶。

然而纵使这个计划千好万好,奈何有一样不好。全长两千公里的铁路线,怎么至少也要准备一百亿美元的投资吧?收拾一下哈萨克斯坦国库的底子,一千万他们都拿不出来。

很快,随着阿拉木图日报整改的消息传开,其他的媒体迅速开始转变口风。相于花费巨大的铁路工程,无疑石油换食品要更能改善如今挣扎在生存线的哈萨克斯坦人生活水平。

而实际阿拉木图的很多居民也并不是真的在乎所谓的南部铁路改造工程,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阿拉木图居住了哈萨克斯坦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口。出了阿拉木图,有几千人的定居点都是个市级行政单位,单位面积国土的平均人口低的令人发指。

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当然是落不到阿拉木图居民的头,之所以掌握话语权的阿拉木图人对之前的报道反应这么剧烈,不如说是全社会对长久以来经济困难造成的怨气积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宣泄口径罢了。

一条贯穿国土的铁路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也没有那么重要。真的花了一百亿美元修这条铁路,能把哈萨克斯坦亏的底掉,恐怕绝大多数时候单凭他们自己的运输需求,是绝对无法把这条铁路运量利用起来的。

至于说面对灾害的快速反应和塑造国家凝聚力之类的理由,那未免有些好高骛远了。

很快,一些报纸又开始喊起了“请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慢一点,等等人民的胃口吧!”。好吧,反正左右都被他们给说了,现阶段谁敢拿钱修铁路,似乎国民吃不饭是这个原因了!

等到舆论准备做的差不多了之后,阿舍维便最后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政府』肯定是没这笔钱来修铁路了,不过考虑到南部铁路改造工程也是众望所归,那么干脆把这条铁路拿出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好了。

阿舍维这算盘打的美滋滋,不管是谁在背后推动这项工程,有本事把一百亿美元真金白银的掏出来啊!为了拉拢哈萨克斯坦,难道美国人真能舍得这么大一笔钱?

好,如果你美国佬这么大方,我给你做『舔』狗有什么关系?

至于说如果美国人拿不出这笔钱来,那别怪我去投靠俄罗斯了。

只是面对阿舍维时不时丢过来的媚眼,谢夫隆在哈萨克斯坦的负责人小小布什只能莫名其妙的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在阿舍维志得意满的等待美国人反应的时候,国际局势却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动。

从1991年819后苏联解体,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陷入了持续的动『荡』局面。杜达耶夫在武装推翻当地的俄罗斯政权之后,随即在议会选举当选了车臣共和国的总统。到了1991年末,车臣共和国宣布正式独立,并且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正规武装力量。

到了1992年初,车臣西部的印古什地区却脱离车臣,转而宣布加入俄罗斯。

在这一背景之下,俄罗斯联邦的政治局面顿时扑朔『迷』离的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帝国重器》,方便以后阅读帝国重器第八百三十九章 国际局势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帝国重器第八百三十九章 国际局势并对帝国重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