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商业体系

作品:帝国重器|作者:周硕|分类:都市|更新:2017-05-10 15:57:33|字数:14144字

可八十年代,并没有这个社会环境。运输公司真要黑了买卖双方的钱和货,拍拍屁股走人谁也没有办法。甚至如果运输公司在当地很有势力,往往也就只能雇主吃了这个哑巴亏,运输方跑路都不用。

毕竟如果合同协议靠得住,那八十年代末也就不会有波及整个社会的三角债这回事了。

最后是改开几十年,优胜劣汰才形成了基本互信的商业体系,淘汰了那些不按照规矩办事的害群之马。

可这个解决方案,并不能套到根本没有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成熟商业体系的八十年代。

看似简单的互信问题,反而成了这种不********的拦路虎。

好在,“不********”,在三十年后有一套颇为经典的解决方案。甚至是依靠这套解决方案,最后成就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胡文海整理了一下思路,信心十足的说道。

“这个其实也很简单,个体户将进货的资金交给运输公司,运输公司担保从厂家拿货,个体户收到货物之后签字确认,我们再把货物资金支付给厂家。这样一来,厂家不用担心个体户拿货不交钱,个体户也不用担心厂家拿钱不发货。”

“那我还有一个问题。”胡解放双手一摊:“个体户和厂家,凭什么相信我们,也就是运输公司?”

“呃——”

胡文海傻眼皱眉,竟然被胡胜利这个问题给难住了。对啊,你这个运输公司,凭什么取得个体户和厂家双方的认可?

这年月别说胡文海要胡胜利搞的一个三产性质的大集体靠不住,就是国家单位涉及到钱都没什么公信力。为了钱转眼翻脸的机关企事业都时有听说。单凭一层铁路三产的皮,恐怕是真的无法说服这些在八十年代蛮荒的商业环境挣扎生存的个体户们。

得,看来淘宝模式也不是随便就能搞起来的,社会发展不到这个阶段,条件还是不成熟啊!

那怎么办?胡文海犯了难,是不是搞这个项目的条件真的还不具备?

淘宝模式走不通……

“要我说,利用通勤列车搞三产确实是个路子。不过你这么搞不行,要我说干脆我自己出钱进货,然后卖给个体户,做个批发商好了。我家里钱不宽裕,还得文海你借我一笔。有几万块钱,就能把生意搞起来,慢慢来手上的钱多了,生意就好做了。”

胡文海深深皱眉,听到胡胜利这番话,总感觉脑袋里有道灵感一闪而过。

“对了!”

网购的模式可不只是淘宝一种,实际上到胡文海重生之前,京东的发展可不比淘宝要弱上多少,甚至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那我干脆先拿出一笔钱来在全省范围内的厂家采购,然后在盛京建设一个物流仓库,在省内其他地市提供一个产品目录给个体户们呢?”

胡胜利和夏博洋面面相觑,下意识的摇了摇头:“这要用多少钱,才能满足个体户的需要……”

八十年代虽然个体户发展的高峰还没有到来,但市面上各行各业都已经有个体经营者了。要想覆盖个体户的进货需求,那真是涉及到衣食住行的各个行业。

在互联网改变整个中国之前,中国的企业里供销科的的地位往往是非常超然的。销售的意义自不必说了,那为什么拿钱买东西也是一项技术活呢?原因很简单,有的时候你拿钱也买不到东西,专业的采购人员手上会有一个名单,企业进货的命脉就在其中。要想寻找一个能够代替可信任供货商的替补选手,往往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寻找和接触才能确定的。

而在网络社会来临之前,获取信息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电子商务一旦在中国站稳脚跟,立刻就席卷了大江南北,深刻的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商业模式。因为信用不再是采购人员脑袋里才有的一本帐,而是很简单就能查看的公开信息了。输入关键字,整个中国甚至世界所有同行业企业都迅速展现,采购人员的自此成了纯技术工种。

“多少钱?”胡文海越想越觉得可行,丝毫没有为难的感觉:“一亿够不够?两亿呢?三亿呢?我们先承包了渤海省内的通勤列车,如果这个模式可行,再考虑扩大规模……”

胡胜利和夏博洋目瞪口呆,夏博洋手上这个地产项目,总投资也没有一千万的规模。胡文海这张嘴就问一亿、两亿够不够,也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

不过胡文海倒是兴奋了起来,原来只是打算给绣城个体户组织货源,优化物流,盘活绣城段的铁路三产,给小叔胡胜利搞点事情做,出一口气。不过当这个新想法从他脑海里冒出来之后,他就再也坐不住了。

钱不是问题,哪怕不算伟哥的专利收入,水锂电电池今年一年就为新科公司创造了三亿美元的纯利润。这笔钱换成人民币,再加上国内的出口退税和高科技补贴,换成人民币就是足足十五亿以上躺在银行账户上长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帝国重器》,方便以后阅读帝国重器第264章 商业体系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帝国重器第264章 商业体系并对帝国重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