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双引工程

作品:帝国重器|作者:周硕|分类:都市|更新:2018-01-01 19:51:59|字数:9704字

作为合作单位,巴顿焊接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可以在新科动力研究所查阅原始档案。不过后来巴顿焊接研究院由于经费原因,取消了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方面的研究项目,剩下的相关人员则全部以引进人才的程序,拿到了中国绿卡。

等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兴冲冲赶到乌克兰想要“捡漏”的时候,唯一给他们留下的,只有一个原项目里负责看门的二战老兵了。

有了物理气相沉积技术,虽然在消费电子领域还是化学气相沉积作为主流,但却是扫清了新科进入功率器件和LED照明领域的最后一块短板。

有了这份杀手锏,等到LED和功率器件的市场做大起来,新科才算是和美国人有了谈判的本钱。想要PVD设备?没问题,按照对等原则,是不是请你们也放开光刻机和晶圆市场?

说的简单点,经过七年来的努力,胡总总算可以点开LED照明和IGBT的科技树啦!

随着PVD这一关键节点的有力推进,相当一批IC领域的先进技术即将可以进入实用阶段。

它们包括半导体照明、MEMS和立体封装,由此派生出来的消费电子产品那就更多了。只说一点,没了廉价PVD技术的供应,iPhone就无法响应重力操作。而没有了重力感应的iPhone,还能满足乔布斯的追求吗?

而在未来LED照明对世界有着怎么样的影响,那就更不需要多说了。

这还没说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在它本职领域的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方面,不论是热障涂层还是耐磨涂层,都离不开物理气相沉积。而且让人惊喜的是,B.A.Movchen院士还利用PVD技术,设计了一种微孔散热结构,能够极大的增强叶片的散热能力,这对正在开发中的WS-10A发动机意义重大!

就连江和甫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都亲自跑到了盛京,打算与606所进行联合研发。

这不过是苏东坡之后,新科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引进的一个项目而已。

由于有了胡总这一层关系在,而苏联后来的局势发展更加让人眼花缭乱,欧美方面这次摸苏联的尸体要谨慎了很多。

而相应的,有了舍宁的苏共做内应,中国的双引工程进度就非常可观了。

国内那些当年参加过苏联援华工程的老人们几乎全被动员了起来,之前曾经留学或者访问过苏联的、与苏联有关联的民间人士,国内懂俄语的专业人才几乎倾巢而出。

听说毛子们喜欢海边度假,部队上的工程兵们接到命令,紧急出动在中国的海岸线上,挑选风景优美的景点建设了相当一批俄式度假村。

和历史上的双引工程相比,有了胡总的局中组织、有舍宁的苏共、大舅子科罗廖夫以及KGB的内应,历史上的成果根本无法与这次同日而语。

按照原历史的双引工程工作方式,首先要有与苏联有联系的人员乘火车穿过整个西伯利亚,然后找关系拉人头,拐弯抹角的寻找中方会感兴趣的技术线索。

在得到技术线索之后,将消息传回国内,国内再派出对应的外事人员与进行合作邀请。这个过程中讨价还价和走程序又要浪费相当多的时间。

由于当时的中国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开始进行的交流层次很低,规模自然不会太大。其“技术交流”规模和水平,竟然大抵与韩国类似……

而这一次有了胡总开挂,中国的双引工程,才真正能够称之为是一项“工程”了。

首先,不论是欧美还是中日等国,想要摸苏联的“尸体”,都得面临一个前提条件——必须首先知道苏联有什么,其次才能从苏联得到什么。

而在冷战中,作为铁幕一方,苏联的各种资料对外都是极度保密的。

既然如此,别的国家想要下手,和原历史上的中国一样,必须从头进行情报数据的收集。

而中国……中国就厉害了,胡总可以直接从KGB的资料库里调阅啊。

作为苏联的坚强铁壁,被克留奇科夫冒死转移出来的KGB资料库里,说是有着苏联全部的资料备份都不为过。

不论是技术还是人员,KGB的档案库里应有尽有。

这就解决了双引工程的第一个难题,做到了有的放矢。而除此之外,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了苏共的帮助,中国同样得天独厚。

苏联的军工领域里,掌舵的都还是斯大林时代的那一批老布尔什维克,有些甚至是上过二战战场的。毕竟二战结束才四十多年,这批人正值告别工作岗位前最发光发热的阶段。

他们相比苏联的年轻人,更重视中苏友谊,保留了相当的布尔什维克作风。与其生活无着或者去西方从头开始,显然到中国来打工要从感情上更能接受。

这些人来了中国,颇有点继续援华的势头。对中方的问题可以说是有问必答,技术材料方面也毫不吝啬,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出于布尔什维克之间的感情达到了掏心掏肺的程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我的书架

如果您喜欢,请把《帝国重器》,方便以后阅读帝国重器第七百七十一章 双引工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帝国重器第七百七十一章 双引工程并对帝国重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